中美第四轮经贸谈判将在华盛顿开启,中方点名不许美商务部长参加。据《华尔街日报》8

全球秒报君 2025-08-27 11:16:55

中美第四轮经贸谈判将在华盛顿开启,中方点名不许美商务部长参加。据《华尔街日报》8月26日消息,本周中美经贸第四轮谈判将在华盛顿开启。会前中方对美方谈判代表仍为财长贝森特没有反对,但要求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不得参与会谈。 这一微妙的人员安排背后,反映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深层博弈与策略调整,值得深入解读。 从表面看,中方对美方谈判代表的“选择性接受”似乎是一种外交上的非常规操作。 然而,若深入分析中美经贸矛盾的核心领域及两位官员的职权范围,这一选择实则体现了中方的战略精准性。 财政部长耶伦主要关注宏观经济政策、汇率问题和债务问题,而商务部长则直接负责对华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制裁和技术封锁等更具对抗性的领域。 中方此举可能是为了营造一个相对专注于经济而非安全技术的谈判环境。 美商务部近年来成为对华强硬政策的主要执行机构,包括扩大芯片出口限制、将更多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等行动均由其主导。 在这种情况下,中方可能判断雷蒙多的参与会使谈判焦点不可避免地转向科技战领域,而暂时搁置这些敏感议题。 优先讨论关税、宏观经济协调等传统经贸问题,或许更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种“人员排除”策略在外交史上并非没有先例。 在国际谈判中,各方常常通过控制参与人员来间接设定议程边界。 中方的这一要求表明它正在采取更加主动的方式塑造谈判进程,而非简单地回应美方议程。 这种变化本身就值得关注。 它可能标志着中国对美外交策略的微妙转变,从相对被动应对转为更加积极主动地管理双边关系框架。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一举动也反映了中美竞争中的“议题分离”策略。 中美关系已经复杂到一个单一对话机制无法覆盖所有分歧的程度。 将不同议题分配到不同对话渠道,避免所有矛盾纠缠在一起导致全面僵局,可能是更为务实的选择。 中方可能希望通过将科技安全议题与一般经贸议题相对分离,在更具共同利益的领域首先寻求突破。 然而,这种策略也面临内在挑战。 中美经贸与科技问题在现实中高度互联,很难完全分离讨论。 关税问题与供应链安全相关,宏观经济政策与技术竞争也存在内在联系。 中方指定谈判对手的选择,可能意在加强美政府内部相对务实一派的位置,间接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 从谈判技巧角度看,中方此举也可视为一种设定“谈判边界”的行为。 通过明确拒绝某些议题或参与人,一方可以传递其底线和优先事项,避免谈判开始时即陷入僵局。 这种策略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提高谈判效率;但如果被视为不合理的预设条件,也可能导致对方反弹。 值得思考的是,这种“选择性参与”策略是否会成为未来中美对话的新常态? 如果双方能够在某些相对独立的领域先取得进展,建立互信和合作惯性,然后逐步扩展到更困难的领域,或许是一条务实的前进路径。 但风险在于,如果各方都试图排除自己不想讨论的议题,最终对话可能会被限制在无关紧要的领域,无法解决实质分歧。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经贸关系对全球稳定繁荣具有系统重要性。 双方继续对话本身就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尽管存在深刻分歧,但都没有选择完全脱钩或对抗升级的道路。 中方此次对参与人员的特别要求,显示它正在更加精细地管理这一复杂关系。 此次谈判中方的“人员排除”策略最终会产生何种效果? 它是否会成为中美管理复杂关系的新模式,还是仅仅是一次战术操作? 更为重要的是,在彼此划定的谈判边界内,双方能否找到足够多的共同利益点来构建建设性成果? 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此次谈判的结果,更可能预示着未来中美互动的形态。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全球秒报君

全球秒报君

每日更新,国际新闻不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