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47军军长黎原听说:“有位老首长被疏散到了长沙,正在坐飞机赶来。”许

安然浅笑生活 2025-08-27 20:37:08

1969年,47军军长黎原听说:“有位老首长被疏散到了长沙,正在坐飞机赶来。”许多干部怕麻烦,纷纷避而不见,可黎原却亲自去迎接! 1969年10月,中苏边境谈判眼看就要开始了,主席考虑到苏联那边可能搞突然袭击,就赶紧下达了疏散命令,让在北京的党政军领导人和老干部在10月20日前都撤出首都,确保大家安全。这些人可不是随便什么人,在主席眼里,他们是关键力量,万一真打起来,还得靠他们出力撑场面。命令一出,大家各自行动,邓小平去了南昌,陈毅到了石家庄,徐向前安排在开封,朱德和董必武分到广东。叶剑英本来也该去广东的,结果实际执行时改成了长沙。他是开国元帅,在军队里威望老高了,但那会儿他的地位有点影响,长沙的干部听说他要来,大多都找借口躲着走,怕沾上什么麻烦,影响自己前途。 叶剑英到长沙这事,本来就不是什么小动静。疏散命令下来后,北京那边气氛挺紧张的,大家收拾东西,上飞机或火车,分散到各地去。叶剑英坐的飞机是伊尔-14那种老式机型,从北京飞往南方,花了不少时间。长沙接到通知,许多干部一听就头大,推说有事,不想去接。毕竟那年头,政治风向变幻莫测,谁也不想因为接待一个“靠边站”的老帅而惹上身。叶剑英在1967年公开反对过一些做法,导致自己被边缘化,在军中虽然还有声望,但很多人还是选择明哲保身,不敢靠近。 黎原不一样,他是47军军长,军人出身,对叶剑英这样的老帅一直很敬重。消息传到他耳朵里,说老首长正坐飞机过来,他没像别人那样退缩,反而决定自己去机场接人。这事儿在当时可不简单,因为叶剑英的到来,让当地干部大多避之不及,担心被贴上标签,影响升迁什么的。黎原却觉得这是应该的,他以战备为名义去接,因为47军负责湖南防务,直接听中央军委指挥,而叶剑英以前主持过军委工作,这么一说,其他人也没法多嘴。 秘书提醒过他,说老帅现在情况特殊,或许别亲自出面,免得生事。黎原听了不乐意,直接批评秘书忘本,强调老帅过去的贡献不能忘,必须以礼待之。秘书也就闭嘴了,不再劝。 接人之后,黎原安排叶剑英住在军区里,提供了生活保障,什么需要都尽量满足。叶剑英在长沙待了不到一年时间,黎原经常抽空去探望,带点当地特产、水果什么的。一次叶剑英身体有点不适,黎原知道后马上放下手头事,安排送医院检查,直到确认没事才放心。叶剑英对这些挺感激的,直接表达了谢意,但黎原觉得这是军人本分,没当回事。 在湖南期间,叶剑英受到不少冷遇,只有黎原和副政委李振军敢公开接触,保持尊重。其他人呢,大多冷漠疏远,不上门不来往,就怕麻烦上身。 这事儿说到底,反映出那时候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氛围。黎原的举动不是一时冲动,他是老革命,参加过长征,经历过无数战役,对老帅的敬重是发自内心的。47军是支老部队,黎原从1967年起就担任军长,还兼湖南省革委会主任,华国锋那时是副主任,两人合作过。他在军中作风硬朗,不搞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迎接叶剑英时,他也没怕别人说闲话,就用战备名义堵住了嘴,这其实挺有智慧的,既保护了老帅,也没给自己找麻烦。 叶剑英在长沙的日子不算长,1970年7月就调回北京,不久恢复了军委日常工作。尽管时间短,他一直记着黎原的帮助。1981年,叶剑英回忆这段经历时,还专门提到在长沙备受歧视,只有黎原敢公开来往,看人看事有独到见解。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说明黎原的举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黎原自己也遇到过坎坷,1981年因为一些历史问题,差点丢了十二大代表资格,叶剑英和王震出面帮他说话,最终保住了。 这就是互相帮衬的道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后来黎原1971年调到基建工程兵,当副主任,继续干革命工作。1981年那件事,叶剑英帮他挺身而出,算是报恩了。王震也同意,说黎原有功劳,不能因为过去的事就否定了。这事儿传开后,大家都说这是老革命之间的情谊,互相扶持走过来的。 黎原晚年写了回忆录,里面提到这些往事,没夸大其词,就平平实实记下来。 叶剑英回北京后,重掌军委,发挥了更大作用。疏散那段虽短,却让他看到人心冷暖。黎原呢,继续他的军旅生涯,到1983年离休,享年90多岁。他们的故事,是老一辈革命家风范的缩影,不张扬,却经得起时间考验。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决定,往往影响深远。疏散命令是为了国家安全,黎原的接待是为了个人道义,两者结合,就成了这段佳话。

0 阅读:0
安然浅笑生活

安然浅笑生活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