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新四军淮海军派7团战士进攻日军占领的桑墟据点,久攻不下,最后用一招,不费一枪一弹,敌人求投降。 桑墟据点位于苏北交通要道,是当地的小麦主产区,战略位置重要,伪军头目张兴中三兄弟率领五百多人在此驻守,据点四周挖有四米深的壕沟,高墙上建有多座碉堡,外围布设铁丝网防护。 新四军淮海军分区第七团接到了攻取该据点的任务,宋耀南团长指挥部队发起了多次攻击,尝试过强攻、使用“土坦克”、挖掘地道等多种方法,但都未能成功,在一次夜间侦察行动中,宋团长因暴露位置而中弹牺牲。 参谋长王通吾在路边看到腐烂的死狗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考虑利用死狗腐烂后产生的恶臭和害虫来攻击敌人,这个计划得到了上级的批准。部队随即动员周边村民协助收集死狗。 附近村民积极配合新四军的行动,有些村子在14小时内就送来了1000多条死狗,最远的村民从四五十里外赶来送狗,短时间内新四军收集了数千条死狗。 战士们利用夜晚将死狗切块后投放到据点周围的壕沟中,七月的苏北气温高达三十多度,死狗迅速腐烂发臭,大量蛆虫在壕沟中滋生。 腐烂的臭味很快蔓延到整个据点,即使敌人关闭所有门窗也无法阻挡恶臭的侵入,蛆虫爬进了水井、食物甚至床铺中,苍蝇在据点内到处飞舞。 由于卫生条件急剧恶化,据点内的伪军开始出现疾病症状,多人腹泻不止,敌人试图清理这些腐烂物,但新四军派出神枪手在四周埋伏,阻止了清理行动,日军派出的援军也被新四军击退。 被围困二十九天后,据点内的伪军无法继续坚持,他们抛下伤病员,趁夜晚逃往沭阳城。新四军顺利占领了据点,整个行动中己方没有出现任何伤亡。 这场被称为“臭狗阵”的战役展现了新四军的军事智慧,面对敌人的坚固防御,他们没有选择硬碰硬的攻坚战,而是因地制宜地采用了特殊战术。 战役的成功离不开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村民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死狗,还在收集和运输过程中承担了重要作用,这种军民合作的模式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场战役体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新四军避免了直接的武装冲突,减少了人员伤亡,同时达成了军事目标。 这种利用生物武器的战术在战争史上并不多见,虽然看起来简单粗暴,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非常有效,它充分利用了夏季的高温环境和敌人密闭空间的弱点。 桑墟据点的攻取为新四军在苏北地区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该据点控制着重要的交通线路,其失守对日伪军在当地的统治造成了重大影响,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他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独特的战术。 战役结束后,“臭狗阵”的故事在苏北地区广为流传。
1941年,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不久,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罗炳辉笑道:“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