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美国阿肯色导弹发射基地内,一颗9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被从洲际导弹上炸飞出去。事后经过调查,引发这次事故的罪魁祸首竟然只是一个扳手。 David Powell当时21岁,是美国空军推进剂转移系统团队的成员,主要负责洲际导弹的日常检查和修理。他来自普通家庭,加入空军后接受了液体燃料系统的专业训练,但经验不算丰富,只有几年服役时间。Powell的任务包括处理高压容器和连接件的调整,需要极高的精确度,但他的一次疏忽直接引发了问题。他忘了带规定的扭矩扳手,转而用棘轮扳手,这增加了操作风险。Jeffrey Plumb只有19岁,是Powell的搭档,两人一起执行维护程序。他通过空军招募进入部队,完成了导弹技术的入门教育,重点在压力监测和工具使用上,但缺乏复杂故障的实战经验。 Plumb在事故中目睹了工具掉落,并第一时间报告上级。他的角色是辅助连接和监测,确保步骤有序推进,但年轻导致他们在高压环境下容易出错。David Livingston大约37岁,是空军资深士官,有超过十年核导弹维护经验。他在事故中负责协调后续行动,指挥进入发射井的队伍。Livingston以执行严格著称,曾参与多项战略导弹演练,但他的领导角色让他直接面对爆炸风险。这些人都是战略空军司令部下的成员,驻扎在阿肯色州达马斯克斯镇附近的基地。 他们的背景显示,冷战时期空军对核武器的管理很严,但经验差距在紧急情况下暴露了弱点。Powell和Plumb的年轻直接导致操作失误,而Livingston的资历虽有助于指挥,却没能避免个人伤亡。团队依赖标准协议,但工具使用规范的缺失加剧了事故概率。这提醒我们,核维护不是儿戏,任何小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 事故发生在1980年9月18日晚6点半左右,在阿肯色州达马斯克斯镇郊外的导弹复合体374-7。Powell和Plumb进入发射井检查氧化剂罐的压力水平,四氧化二氮作为氧化剂,存储在高压状态下。Powell用棘轮扳手松开连接件时,8磅重的套筒脱落,坠下约80英尺,先击中导弹侧壁,然后反弹刺穿第一级燃料箱外壳,导致Aerozine 50燃料泄漏。裂缝迅速出现,燃料以雾状喷出,蒸汽快速扩散。 Plumb报告上级后,两人撤离。外部团队启动紧急协议,派员评估泄漏。数小时后,燃料箱压力下降,导弹结构变形。凌晨时分,包括Livingston和Kennedy在内的PTS团队重新进入,穿着防护装备,手持仪器测量蒸汽浓度。他们尝试连接通风管,但蒸汽浓度高,一名队员吸入少量导致不适。Livingston指挥激活排气扇,但这可能引发电弧,在易爆氛围中点燃燃料。凌晨3点左右,爆炸发生,数十吨液体燃料瞬间燃烧,冲击波摧毁井内结构。 导弹主体崩解,9兆吨W-53核弹头被抛出井口,落地约100英尺外。地面震动强烈,尘土飞扬。Livingston被抛出并吸入大量毒气,其他队员受伤。这起事故暴露了Titan II导弹液体燃料的固有缺陷,如易挥发和毒性强。调查显示,掉落套筒是直接原因,但空军程序的漏洞,如工具替换和响应延迟,也起了作用。整个过程显示,核武器维护的风险远超想象,一个小工具就能引发连锁灾难。
一级战备按钮按下,东风-41的十枚分弹头已把华盛顿、洛杉矶、夏威夷同时标红,25
【3评论】【10点赞】
倒霉的熊
配图用点心,也不想想洲际导弹发射口要多大,那么粗的钢筋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