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儿子挺多,有二十五个。其中本事大、能继位的儿子,最开始主要是五个:老大曹昂,老二曹丕,老四曹彰,老五曹植,还有最小的曹冲。
但不幸的是,曹昂为了救曹操,很早就战死了。曹操本来特别喜欢小神童曹冲,五六岁就能想出“曹冲称象”这样的主意,又聪明又仁义,可惜曹冲也才十三岁就病死了。 剩下一个有力竞争者曹彰呢,志向是做驰骋沙场的大将军,跟偶像卫青、霍去病一样,对读书写字完全没兴趣。曹操自己就是个文化人,当然看不上这种“偏科生”。 这么一来,能争一争魏王继承人位置的,就只剩下曹丕和曹植这对兄弟了。兄弟俩都是文武双全的人才。按道理讲,曹丕是哥哥,接班名正言顺。可架不住曹植文采实在太好了,风流潇洒,每次见他爸曹操,那感觉就跟参加诗词大会似的,出口成章,文思泉涌,把爱才的曹操哄得心花怒放。选哥哥还是选弟弟?曹操这心里是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 曹操犹豫时间一长,他手下的人也就跟着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曹丕,领头的有桓阶、吴质、贾诩这些人;另一派支持曹植,主要成员是丁廙、丁仪、杨修、杨俊。 支持曹植的杨修是个出了名的聪明人,给曹操当贴身秘书(主簿),利用工作便利,总能第一时间打听到曹操的想法,给曹植出主意。在杨修的帮助下,曹植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好几次差点就当上太子了”。 曹植自己也觉得胜券在握,行为就放肆起来,想干嘛就干嘛,也不收敛,还整日喝酒无度。曹操看在眼里,越来越不满。 曹丕一看机会来了,赶紧给这个“得意忘形”的弟弟落井下石,发动了一系列攻击。这时候,关键人物吴质就出手了。 有一天,曹丕让人用马车拉着个大皮箱子进府,里面其实藏着吴质,两人在府里偷偷商量对策。可这事被盯得死死的杨修发现了。要知道,吴质当时只是个县官(朝歌县长),按规定是不能掺和曹操选接班人的家事的,现在居然被偷偷运进来,肯定没好事。杨修立马抓住机会,添油加醋地向曹操举报。 曹丕听说被举报,心里慌得很,赶紧找自己的心腹幕僚吴质商量怎么办。吴质倒是一点不慌,随口说:“怕什么?明天照样派车拉着这个箱子,只是往里面塞几匹布帛。杨修要是看见了,肯定还去告状。到时候再查箱子,发现里面没人只有布,他诬告的罪名不就坐实了?魏王(曹操)自然就该怀疑他说话的水分了。” 曹丕按计行事,杨修果然又去告发。曹操立刻派人查验箱子,里面除了一堆布,连个人影都没有。这一下,曹操心里就犯嘀咕了:杨修这小子,是不是瞎说啊? 经过好几轮这种明争暗斗的较量,再加上曹植自己又确实不争气,曹丕终于赢了。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魏王的世子。 曹操的大儿子曹昂战死后,曹丕就成了他重点培养的继位人选。说实话,曹丕在为人处事、掌控局面的能力上,确实比他其他兄弟都强不少,后来他能顺顺当当地让汉献帝把皇位让出来,把曹操改朝换代的愿望实现了,这本身就能证明他的本事。 小神童曹冲死得早,这对曹丕来说其实是个好事,无形中减少了一个强劲对手。至于弟弟曹植,他文采是好,这点很像爱写诗的曹操,所以特别招曹操喜欢。 但曹植这人说到底,骨子里还是个诗人性格,改不了贪杯享乐的毛病,真遇到正经事儿、重要公务就容易耽误。面对像曹丕这样心思缜密、老练成熟的人,曹植输掉竞争,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曹丕很明白,光靠自己不行,得拉拢朝廷里的元老重臣。你看他对荀攸这位尚书令,都能跪在病床前问候,态度非常恭敬。贾诩这位老谋深算的老臣,更是被他成功争取了。关键时刻,就是贾诩一句话帮了大忙,他对曹操提了句:“想想袁绍、刘表父子吧”(这两人都因为没立大儿子当继承人,结果搞得大乱)。 这句话分量很重,直接点中了曹操的顾虑,促使他最终选了曹丕。后来曹丕当上皇帝,也没忘记贾诩这份功劳,封他做了三公,算是回报。 有时候不一定非要选老大当继位人选,但问题是谁都觉得自己“有本事”、够格当。要是只凭自己的喜好来选,那麻烦可就大了。 有袁绍、刘表那些惨痛教训摆在那里,曹操最终决定选择排行老二的曹丕,在当时来看,确实是个正确的、稳妥的选择。这样按顺序来,明明白白,也省了很多争来斗去的麻烦。
嘿嘿嘿
以嫡长立没有任何异议;要是以贤而立那哥几个不斗到最后只剩自己咋能证明谁是最贤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