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前,把陈平叫到床前说:“你带着周勃去把樊哙给我杀掉,首级拿来给我看。”陈平一听吓得脸色发白,他不是害怕杀人,而是知道这一刀砍下去,不止砍的是樊哙,也可能是他自己。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入膏肓。 这位开创大汉王朝的帝王卧在榻上,心中却想着最后一件心事。 他突然召见谋士陈平,下达了一道令人震惊的旨意, 立即诛杀大将军樊哙,并要求带回其首级复命。 陈平,无论遵旨与否,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并且这道命令牵扯着未来朝局的走向! 那么,陈平又会怎样做呢? 刘邦与樊哙渊源极深。 二人不仅是沛县同乡,樊哙自起兵之初便誓死追随,更曾在鸿门宴上勇闯项羽军帐,舍身护主。 此外,樊哙之妻吕嬃是皇后吕雉的亲妹,这层姻亲关系使他成为汉宫内最具份量的外戚将领之一。 然而,刘邦晚年猜忌日深,再加上朝廷内部权力格局已然形成两大阵营。 一方以吕后为首的外戚集团,另一方则是刘氏宗亲及其支持者。 樊哙作为吕后妹夫,同时又手握重兵,自然成为刘邦心中的隐忧。 当时刘邦正为燕王卢绾反叛之事忧心忡忡,派樊哙率军平叛。 然而就在樊哙出征后,有人向刘邦进言,称樊哙与吕后勾结,计划在刘邦驾崩后诛杀戚夫人及其子刘如意。 刘邦闻之大怒,不顾多年情谊与樊哙的赫赫战功,决意铲除这位潜在威胁。 刘邦对吕后的权势早已心存忌惮。 当初他欲废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就因吕后及其党羽强烈反对而作罢。 此刻病重垂危,他必须为心爱的戚夫人和幼子扫清障碍。 而陈平接过旨意时,心知肚明。 樊哙素来性情耿直,谋反之说疑点重重。 且刘邦已至生命尽头,若此时诛杀樊哙,日后吕后掌权必会报复。 但若抗旨不遵,病中的刘邦亦可能立降死罪。 深思之后,陈平决定采用缓兵之计。 陈平立即找到太尉周勃同行,路上他向周勃分析利害。 刘邦已病入膏肓,随时可能驾崩。 一旦他们诛杀樊哙,而刘邦又突然离世,吕后掌权后必定会为他们杀妹夫之仇。 但若违抗旨意,刘邦在世时就可治他们死罪。 陈平提出一个两全之策,不立即处死樊哙,而是将他押回长安,由刘邦亲自处置。 如此既未违抗旨意,又为日后留下转圜余地。 周勃虽是武将,也明白其中利害,遂同意这个方案。 二人抵达军营后,以召见为名将樊哙诱出,随即将其扣押于囚车之中。 陈平特意嘱咐属下沿途善待樊哙,自己则密切关注长安消息。 果然未至京师,刘邦驾崩的噩耗便已传来。 陈平闻讯大惊,立即快马加鞭赶回长安,将樊哙交由部下押送。 他深知此刻必须尽快向吕后表明立场。 陈平直奔皇宫,扑在刘邦灵前痛哭失声。 他刻意高声哭诉,表明自己未杀樊哙,只是将其押回待刘邦亲自发落,不料陛下竟已驾崩。 这番话,实则字字句句皆说与吕后所听。 吕后闻之心中宽慰,不仅未加罪于陈平,反而温言抚慰。 她不仅未追究陈平,反而好言抚慰,让他继续担任要职。 吕后当政后,开始大力扶植吕氏势力。 她将侄女嫁给儿子刘盈为后,安排吕家子弟担任要职。 樊哙作为吕氏姻亲,自然得到重用。 这段时期,陈平明哲保身,未与吕氏集团正面冲突。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 陈平与周勃立即联手发动政变,诛杀诸吕,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樊哙虽已去世,但其子樊伉参与平叛,为清除吕氏势力立下功劳。 刘邦晚年下令诛杀樊哙,反映了古代帝王对身后事的深层忧虑。 开国皇帝往往面临"兔死狗烹"的困境。 既要依靠功臣治国,又担心功臣威胁继任者。 这种焦虑在刘邦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陈平以超常的政治智慧化解了一场杀身之祸,既未公然抗旨,亦保全了吕后亲族,为自己在吕氏专权时期留下了立足之地。 而樊哙的存活,也为日后平定诸吕之乱保存了关键力量。 历史的发展证明,陈平的选择不仅正确,更可谓深谋远虑。 主要信源:(上游新闻——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下令杀掉救命恩人樊哙?)
公元前193年,刘邦的大儿子刘肥,不是吕后亲生的,进京来朝拜。在一场家宴上,吕后
【11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