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八路军山东纵队二团的战士刘厥兰在炸日军碉堡的时候,不小心将炸药包放偏,安在了围墙上,正在他大叫不好的时候,却万万没想到之后的结果出人意料,这是怎么回事?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山东地区的八路军面对日军坚固的碉堡往往要付出巨大牺牲。 这些碉堡通常建在山丘制高点,用厚重石头砌成,配有多挺机枪,形成了易守难攻的火力点。 一九四一年二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二团接到任务,要求拔除位于徐家楼的日军据点。 该据点控制着周边交通要道,对八路军活动造成极大困扰。 负责指挥战斗的副团长王凤麟是八路军中著名的爆破专家,曾经到莫斯科学习爆破工程技术。 他麾下有一名得力战士名叫刘厥兰,这个战士出身贫苦矿工家庭,从小就在煤矿里学会了使用炸药的技术。 刘厥兰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头脑灵活,对炸药的特性和使用有着丰富经验。 参军后,他很快成为王凤麟的重点培养对象,经常承担最危险的爆破任务。 徐家楼据点的日军碉堡构造异常坚固,四周还设有高大围墙和铁丝网。 王凤麟原定采用“内爆”战术,即爆破手需靠近碉堡,在墙壁上凿洞将炸药直接放入内部。 然而几名爆破手在尝试接近时都不幸牺牲,日军显然已经对八路军的爆破战术有所防备。 经过重新部署,王凤麟发现碉堡某处下方有个不易察觉的凹陷位置,或许可以利用这个地方安放炸药。 任务落到了刘厥兰身上,他接受命令后,只携带炸药包轻装出发。 在战友火力掩护下,他成功翻过外围障碍,进入了据点围墙内。 但进入后却发现找不到副团长所说的那个凹陷位置。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日军哨兵随时可能发现他,情况十分危急。 刘厥兰焦急万分,知道不能再拖延下去,否则不仅任务失败,自己也可能牺牲在这里。 他当机立断,决定将炸药包放置在碉堡外围墙根处,虽然这可能无法直接炸毁碉堡,但至少能造成一定破坏。 安置好炸药并点燃引线后,他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 与此同时,一名日本士兵偶然发现异常,顿时警报大作,日军开始向八路军埋伏方向猛烈射击。 随着一声震天巨响,炸药爆炸了,但令人失望的是,碉堡依然耸立,只是旁边一段围墙被炸塌。 返回阵地的刘厥兰感到十分懊恼,准备接受副团长的批评。 王凤麟起初确实十分生气,但很快注意到碉堡内的枪声突然停止了。 他抓住这个机会,立即带队冲入碉堡,惊讶地发现里面的日军全部被震晕倒地,失去了抵抗能力。 八路军毫不费力就全歼了据点内的敌人,取得了战斗胜利。 事后分析表明,虽然炸药没有直接炸毁碉堡,但巨大的爆炸冲击波通过地面传导,震晕了碉堡内的日军。 这次意外让八路军领悟到“外爆”同样能有效对付坚固工事,而且比危险的“内爆”方式伤亡更小。 这一发现随后被运用到多次战斗中,刘厥兰也因此受到表彰。 刘厥兰在此后一个月内参与炸毁了十一座日军碉堡,创下了抗战史上的传奇战绩,被誉为“爆破大王”。 多年以后,刘厥兰的爆破经验被编入八路军爆破教材,在各部队推广。 二零一九年六月,某军事历史研究公众号发表了《40军抗日战争被授称的英雄模范人物》系列文章,其中专门介绍了“爆破英雄”刘厥兰的事迹,详细记述了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同年七月,另一篇题为《【探索发现】爆破英雄刘厥兰(上)》的文章,更加详尽地追溯了这位爆破英雄的成长历程和战斗经历。 这些记载让后人得以了解这位鲜为人知的抗战英雄,他的故事也成为抗日战争中智慧与勇气相结合的典范。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刘厥兰的这次意外失误反而带来了战术上的重大突破。 抗日战争正是靠着这些普通战士的勇敢和智慧,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他们可能没有留下多少照片和详细记录,但他们的贡献值得后人铭记。 每个战士的故事都像是拼图的一角,凑在一起才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画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抗战故事通过各种形式被记录下来并传播开来。 就像柴多火旺,水涨船高,正是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汇聚成了民族的集体记忆。 从矿工到爆破英雄,刘厥兰的经历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年代的勇敢和担当。 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 信息来源: 搜狐新闻:《刘胡兰英勇牺牲,年仅15岁,家人后续如何?其母亲做法令人敬佩_胡文秀》 人民网:《作家赖尔:打破代沟 用“穿越”题材写小说让青少年铭记抗战历史》 中国军网:《以笔为枪,那些年敌后根据地涌现的抗战文艺作品》 腾讯新闻:《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小说《同仇敌忾》出版 再现辽西儿女抗日壮歌》
1941年,八路军山东纵队二团的战士刘厥兰在炸日军碉堡的时候,不小心将炸药包放偏
海诚看趣事
2025-08-29 11:19:16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