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年,朱棣将3000宫女全部处以死刑。行刑时,他亲临现场观赏全过程,看着刽子手凌迟处死宫女。一位宫女熬不住刑,质问朱棣:“我们何罪之有?” 1420年,北京的天,很静,静得让人心里发毛。 紫禁城刚建好,像一头沉默的野兽趴在大地中央,砖是红的,瓦是黑的,宫门厚得像堵墙。朱棣搬到了这头野兽肚子里,他没睡好。 说是迁都,其实更像搬进了自己造的坟。 没人知道他在怕什么。 朝堂上人人都说,大明的基业从南京到北京,是“天命所归”。 可朱棣自己心里清楚,这“天命”,是他用刀子一点点砍出来的。靖难的时候,他一个亲哥的宗庙差点都被掘了,杀人杀得太多了,杀到最后他自己都记不清哪些是冤的,哪些是该的。 上马能打仗,下马会治国——这话是说给文官听的。 他不信这个。 他信的是眼睛、耳朵、和锦衣卫的舌头。 新宫修得很快,朱棣亲自督工。几万宫人、太监、工匠,轮着命堆出这一整片宫阙。 夜里灯火通明,一排排宫女披着棉衣干活,风吹来,头巾像野草一样抖。 她们没有名字,只编号。 十三岁剃头,十五岁入宫,像是从村口赶进城的一群麻雀,扑腾两下,羽毛全被拔光了。 那年秋天,权妃死了。 没有预兆,随驾北征,回程途中就病倒了,卧床三天,吐了两口黑血,人就没了。 朱棣没说什么。 他坐在马车里看着她的棺椁跟着辘辘滚回宫,连一声叹气都没有。可谁都能看出来,那天他杀气重得不正常,连跟了一路的老宦官都吓得不敢靠近。 关于权妃的死,有很多说法。 有人说是饮食出了问题,有人说是被同宫的妃子下毒了,还有人说,是宦官与后宫勾结,要逼宫。这些话没在朝堂上出现过,一传十,十传百,最后落到朱棣耳朵里,就变了味。 他没去查案,也没请太医院翻卷宗,直接吩咐刑部:查。不限范围,不限人数,不限手段。 最先出事的是一位叫吕氏的妃子,她是宫中数得上的贵人。 她没被公审,只是某一天,连夜押去了诏狱,再出来时只剩骨灰一缸。再之后是鱼氏,一起的,还有几个常年在后宫供膳、打扫、掌灯的女官。 宫里开始风声鹤唳。 有人半夜磕头哭,有人托人求情,也有人吞金自尽,免得被拷问。 太监们也不安生,锦衣卫像老鼠一样在宫墙间穿来穿去,每天都有新的人消失。 有人说,是朱棣想借机大清洗,把那些看不顺眼的旧人一网打尽。也有人说,这事压根儿就是朱棣设的局,怕有人在他新宫动手脚,干脆先下手为强。 可是没有证据,真正让这场风暴引爆的,是那份“宫人名单”。 据说上面有三千多个名字,全是宫女。 从烧饭的,到扫地的,从刚入宫的十三岁小丫头,到服侍妃嫔二十年的老宫人,一个不落。有人怀疑那名单是乱编的,为了充数。也有人说,是宫中一位女官在死前招供的,说这些人都参与过传递消息、偷换汤药、甚至给权妃下毒。 没人知道真假,那名单里,有的人连鱼氏、吕氏是谁都没见过。 行刑的那天,天刚亮,北京起了雪。整个御花园空荡荡的,地上铺着稻草,防止血太快渗进土里。朱棣穿着貂裘,站在高台上,没说一句话。 他脸色苍白,一动不动,风吹动他的衣摆,像是站了一个黑影。 第一批宫女跪下的时候,还有人在发抖。有人试图喊冤,也有人痛哭,但很快就没声音了。 行刑的是锦衣卫的手下,刀起刀落,没有犹豫。血溅到旁边的木柱上,温热的蒸汽升起来,在冷空气中像云一样飘。 那场景,太监们事后回忆说,看得腿都软了。 有一个宫女,撑不住了,在临死前猛地抬起头,对着朱棣吼了一句:“我们何罪之有!”声音不大,但在场的人全听见了。 朱棣没动。 他看着那个女孩,眼神里没有怒意,反而像是在看一只挣扎的小兽。他嘴角轻轻动了一下,像笑,又不像。 然后点了点头,那宫女就被拖了下去。 这一幕,史官记录得很干净,只写了一句:“清肃内廷,戮女官数百。”甚至没有列出名字。倒是《朝鲜实录》里提过,说“女宫大狱,涉三千人”,听说是朝贡使臣回国时路上听人讲的,传成了风声。 这场清洗,后来很多人都不愿再提。 哪怕是多年后,锦衣卫的老卒被贬,走夜路还会梦见那天的血腥场面。 朱棣没有在这事之后多作解释。他继续巡视、召见、修志书、发海令,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仿佛没有发生过那一夜。 可也有人说,自那之后,他睡得越来越少,夜里常让人点灯坐在殿中,不许吹灭。 到了1424年,朱棣去世。 那年他在榆木川死的,北征回来,半路倒下。 死前没交代什么。只是他身边那个服侍多年的老太监说,他走之前那几天,总盯着宫墙发呆。 嘴里时不时念两句,听不真切,好像是:“她们真的都知道吗?” 那年北京的雪来得比往年早,积在太和殿前的台阶上没化,一直留到了腊月。断瓦残砖,压着一排排冻死的麻雀。 宫门紧闭,城外传来钟声。没有人提那三千个名字,也没有人为她们立碑。 只留下刑场那天,风刮着,血和雪混在一起,朱棣站着不动,背后是一堵高墙,影子很长,一直拖到御花园尽头。
1420年,朱棣将3000宫女全部处以死刑。行刑时,他亲临现场观赏全过程,看着刽
橘柚香味
2025-08-30 00:14: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