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

混沌于浮云 2025-08-30 17:41:32

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偷将妻子拉到一旁对她说:“其实毛主席是我结拜兄弟。”妻子大惊:“你怕不是穷疯了吧!” 朱其升出生在湖北大冶农村,早年家境一般,只读过几年私塾,就出来闯荡。十九岁那年,他加入清末新军,当上士兵,两年后升为上士。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长沙那边热闹起来,很多年轻人想参军。朱其升当时在湖南新军服役,部队里规矩严,需要担保人才能入伍。他平时为人仗义,帮过不少新兵。彭友胜是他的战友,比他大几岁,当副目,两人关系铁,一起操练过不少日子。毛泽东那时候十八岁,从韶山来长沙,本是学生,想投身革命,但没担保人,差点被拒门外。朱其升听说后,觉得这小伙子有志气,就拉上彭友胜,一起给他担保。毛泽东用毛润之的名义入伍,进了第五十标第一营左队。三人从那开始熟络起来,军营日子苦,但他们互相照应。毛泽东书读得多,常给朱其升和彭友胜讲些历史故事,教他们认字。朱其升文化底子薄,但学得卖力,几年后靠这手艺记账做生意。彭友胜也跟着学,三人闲时聊国家大事,觉得革命有奔头。 军营训练硬,冬天冷得要命,新兵衣服发不齐。朱其升作为老兵,帮毛泽东弄了件棉衣,避免冻坏。三人同队,操练时互相提醒姿势,站岗时轮流休息。毛泽东身体瘦,但适应快,很快就跟上节奏。一次闲聊,毛泽东提到三国里的结义,朱其升听了觉得有意思,提议三人也来这么一出。他们简单办了仪式,从那后更像兄弟。1912年初,新军解散,南北议和了。毛泽东选择回学校念书,朱其升和彭友胜回湖北老家。朱其升重拾打铁手艺,在乡村开小铺,日子过得平淡。彭友胜务农,种地为生。三人分开后,联系断了,但那段军旅经历成了朱其升的回忆。他打铁时偶尔想起长沙的日子,觉得那时候年轻有劲。毛泽东后来参加革命,逐步成为领导人,但朱其升在乡下,没多少消息渠道,只知道国家变了样。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1950年。新中国成立,乡村变化大,家家贴毛主席画像。朱其升在铁匠铺干活,看到画像上的人,下巴有痣,轮廓像极了当年的毛润之。他反复确认,觉得没错。那年头,广播里常放东方红,他听着就想起军营的聊天。朱其升不识字多,但下决心写信联系。他找村夜校老师帮忙,口述内容,讲起1911年担保的事,当兵的日子,结拜的情谊。信寄到北京,他没抱太大指望,继续打铁。几周后,回信来了,是毛泽东亲笔写的,日期1952年8月30日。信里问候朱其升近况,寄来二百万元旧币,让他做小生意,还邀他去北京见面。朱其升收到信,手抖得厉害,村里人听说后议论纷纷,有人信有人疑。钱到手,他买了工具,扩大铁匠铺。夫妇俩收拾行李,带些家乡土产,坐火车北上。那是1952年,北京城红旗多,街道宽,他们住招待所,等着见面。 见面那天,毛泽东来了,两人握手,聊起旧事。毛泽东问朱其升生活情况,朱其升讲乡下打铁的日子。聊了军营训练,长沙街上的事,时间过得快。朱其升递上土产,毛泽东收下。见面后,朱其升回湖北,继续铁匠活计。那封回信他裱在墙上,当宝贝。彭友胜那边,也和毛泽东有联系,晚年寄茶叶十八年。毛泽东不忘旧友,常通过书信保持往来,像对其他老同学一样。朱其升晚年仍住乡村,铁匠铺叮当响,村人常来看信。历史记载,毛泽东1911年入新军,确实靠朱其升担保,这是他革命起步的一步。类似事在新中国成立后常见,毛泽东保持对普通人的联系,体现他重情义的一面。

0 阅读:960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