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复旦大学麦田剧社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其他高校戏剧社团的横向对比,探讨其在校园戏剧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麦田剧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在剧目选择、演出形式和社团运营方面的特点。接着,通过与其他高校剧团的对比,揭示了麦田剧社在校园戏剧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最后,结合校园戏剧建设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麦田剧社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麦田剧社;校园戏剧;比较研究;戏剧建设

引言
校园戏剧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传承文化传统、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复旦大学麦田剧社作为复旦大学校园内唯一的双语剧社,自成立以来在校园戏剧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通过对麦田剧社的深入研究,结合其他高校剧团的横向对比,探讨其在校园戏剧建设中的经验与启示,旨在为高校校园戏剧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复旦大学麦田剧社成立于1996年,原属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2005年正式成为校级社团。作为复旦校园内唯一的双语剧社,麦田剧社秉承“守望麦田,拥抱经典”的艺术宗旨,致力于推广校园话剧艺术,培养戏剧观众和爱好者。每学年,麦田剧社都会上演一部中文大戏和一部英文大戏,演出通常安排在每学期末。剧社的剧目选择广泛,涵盖了经典文学作品、现代戏剧以及原创剧本,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剧目展示戏剧艺术的魅力。
一、演剧初探索
复旦大学麦田剧社在1996年成立之初,面临着经验不足和资金匮乏等诸多困难,但最终成功上演了处女作《群猴》(编剧:宋之的;导演:欧阳山尊;演出时间:1996年12月演出地点:相辉堂)和《凶手》(演出时间:1996年12月;演出地点:相辉堂),这其中体现出麦田剧社先天性的优势。首先,剧社得到了外文系系主任陆谷孙教授的大力支持,这种校内领导的支持为剧社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剧社在初期能够顺利开展活动。同时,剧社依托外文系的资源,利用系内的人才和场地等条件进行排练和演出,外文系的学术氛围和专业背景也为剧社的双语特色奠定了基础。

在团队协作方面,剧社成员们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在排练过程中,成员们通过集体讨论和分工合作,解决了剧本理解、角色分配、表演技巧等问题。此外,剧社不仅有外文系的学生参与,还吸引了其他专业的同学加入,这种跨专业的合作模式丰富了剧社的人才储备,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道具制作、舞台设计、宣传推广等方面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为了克服经验不足的问题,剧社成员们在剧目选择上大胆创新,选择了《群猴》和《凶手》作为处女作。这种创新精神不仅激发了成员的积极性,也为剧社赢得了观众的关注。通过实际排练和演出,成员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了表演水平和组织能力。这种实践锻炼的过程对于剧社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资金方面,剧社成员们通过自制道具、服装等方式节约成本,例如道具制作时尽量利用现有材料,服装则通过二手市场或成员自有的衣物进行改造。同时,剧社通过在全校张贴海报、联系企业等方式积极寻求赞助,这种开源措施为剧社的演出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缓解了资金压力。

在宣传推广方面,剧社通过在校园内张贴海报、发放传单等方式进行宣传,这种宣传方式不仅提高了剧社的知名度,还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演出。通过首演的成功,剧社在校园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加入剧社,这种口碑传播为剧社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综合措施,麦田剧社成功克服了早期的困难,上演了处女作《群猴》和《凶手》,并在校园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剧社后续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剧目选择与演出特点
麦田剧社在剧目选择上展现出了独特且富有深度的策略,使其在校园戏剧领域中脱颖而出。一方面,剧社高度重视经典剧目的演绎,将那些历经时间考验、具有永恒魅力的经典作品搬上舞台。例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以其奇幻的剧情、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人性探讨,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麦田剧社通过精心的排练和演绎,让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学习这部经典之作,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传承经典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同样,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作为悬疑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吸引了无数读者。剧社将其改编为舞台剧,不仅保留了原著的精髓,还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增强了故事的悬疑氛围和视觉冲击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传承经典的机会。
另一方面,麦田剧社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尝试现代戏剧和原创作品的排演。这些剧目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贴近当代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蔚蓝深海》(导演:阿纳托尔·利特瓦克;编剧:泰伦斯·拉提根;演出时间:2021年3月28日;演出地点:叶耀珍楼多功能厅)这部剧目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心灵沟通,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通过这部剧的排演,学生们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偷心》(导演:姚岚;编剧:帕特里克·马伯;演出时间:2015年上半年;演出地点:复旦大学校内剧场)则是一部具有现代感和实验性的戏剧作品,它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叙事模式,采用了多线叙事和非线性结构,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这些现代戏剧和原创作品的排演,不仅丰富了剧社的剧目储备,也为校园戏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演出形式上,麦田剧社更是不断创新,力求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剧体验。除了传统的剧场演出,剧社还积极探索其他演出形式。例如,2011年,麦田剧社在复旦大学四大书院中间的中庭露天区域上演了《偷心》,这不仅是剧社历史上第一部露天演出的剧目,也是校园戏剧演出形式的一次大胆尝试。露天演出的环境与传统剧场截然不同,它没有了四面墙壁的限制,观众可以更加自由地欣赏演出,同时也为演员和观众之间创造了更加亲近的互动空间。这种创新的演出形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观剧体验,还为校园戏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接触和欣赏戏剧艺术。
三、麦田剧社与其他高校剧团的对比
为了更好地理解麦田剧社在校园戏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选取了上海地区其他几所高校的剧团进行横向对比。这些高校包括东部大学剧社的横向对比,还有与西北地区剧社的对比。
(一)剧目选择与演出形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话剧团在剧目选择上注重多样性和创新性,其演出剧目包括《等到戈多》(导演:李然;编剧:李然;演出时间:2009年8月;演出地点:后SARS剧场)等。这些剧目在内容上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形式上也更加灵活多样。同济大学东篱剧社则以经典剧目为主,如《乱民全讲》(导演:陈晨;编剧:赖声川和丁乃筝;演出时间:2009年5月21日;演出地点:同济大学校内)等。这些剧目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注重对经典作品的现代解读和创新演绎。与之相比,麦田剧社在剧目选择上更加注重双语特色和经典传承。其演出剧目不仅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还涵盖了现代戏剧和原创作品。在演出形式上,麦田剧社不断创新,尝试了多种新颖的演出形式,如露天演出、线上演出等。这种多样化的剧目选择和创新的演出形式,使麦田剧社在校园戏剧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西北地区校园剧社的剧目选择同样丰富多样。一方面,有对经典话剧的演绎,如《日出》《暗恋桃花源》等;另一方面,原创剧目数量较多,且多结合本校特色或当地红色文化,例如西安交大剧团的《大树西迁》(导演:王华;编剧:陈彦;演出时间:2018年3月6日;演出地点: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西工大剧社的《寻找师昌绪》(编剧:王伯男;导演:吴晓江;演出时间:2017年10月9日;演出地点:翱翔学生中心)、西北政法大学南山剧社的《庄严的审判》(编剧:古朴;导演:杨家梁、廖祺和王鹏;演出时间:2019年10月22日;演出地点: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等。
此外,还有对经典剧目的改编,如西安培华学院神禾戏剧社改编的《暗恋桃花源》(导演:程一冰、高晨曦;编剧:赖声川;演出时间:2023年6月14至19日;演出地点:西安培华学院长安校区国学大讲堂以及阳光厅),将故事背景搬到西安培华学院,增加了演员与观众的互动。
在演出形式上,西北地区校园剧社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了传统的话剧形式外,还有音乐剧、歌剧、舞剧等多种形式。例如西安音乐学院实验剧团的音乐剧《普罗旺斯花园公寓》(演出时间:2023年11月30日、演出地点:西安音乐学院歌舞剧厅)、陕师大剧团的歌剧《伤逝》(编剧:王泉、韩伟;作曲:施光南;演出时间:2023年11月8日;演出地点:陕西师范大学终南音乐厅)、西安体育学院的舞剧《蹴鞠仕女张婉儿》(演出时间:2023年10月31日;演出地点:西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馆)。

(二)社团运营与人才培养
在社团运营方面,麦田剧社注重团队建设和成员培养。剧社定期组织排练和演出,通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机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同时,剧社还积极与其他高校剧团和专业戏剧团体进行交流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
上海财经大学话剧团和同济大学东篱剧社在社团运营方面也有各自的特点。上海财经大学话剧团注重成员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项目,提升成员的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济大学东篱剧社则注重与专业戏剧团体的合作,通过邀请专业导演和演员进行指导,提升剧团的整体水平。
西北地区校园剧社的运营模式与麦田剧社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一家人剧社的运营模式较为成熟,有明确的部门分工,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话剧创作的瓶颈、内部分工不合理等。而一些剧社所在学校没有开设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缺乏专业人才,导致剧社发展受限。

西北地区校园剧社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举办各类戏剧活动,如校园艺术节、话剧之夜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戏剧兴趣和表演能力。同时,一些剧社还积极开展与其他学校剧社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
四、麦田剧社在校园戏剧建设中的作用
麦田剧社作为复旦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戏剧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剧社通过多样化的剧目选择和创新的演出形式,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其次,剧社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团队建设和成员培养,为校园戏剧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最后,剧社通过与其他高校剧团和专业戏剧团体的交流合作,提升了自身的艺术水平,也为校园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传承与推广
从戏剧艺术传承与推广角度而言,麦田剧社为校园内喜爱戏剧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实践平台。它使得戏剧艺术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学生们的亲身参与,得以在校园里生动呈现。剧社成员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深入学习戏剧的编剧、导演、表演、舞美等各个环节,将传统戏剧艺术形式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戏剧艺术的魅力,从而扩大了戏剧艺术在校园内的受众群体。例如,剧社可以排演经典话剧,通过精心的排练和精彩的演绎,让同学们领略到经典作品的深刻内涵,使戏剧艺术的种子在校园中广泛播撒,为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育潜在的爱好者和从业者。

(二)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麦田剧社起到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多元文化氛围的作用。校园戏剧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麦田剧社的戏剧作品往往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校园热点话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剧社可以创作以校园生活为背景的原创剧目,通过幽默诙谐或深刻感人的剧情,展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让同学们在观看戏剧的过程中产生代入感,从而增强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戏剧演出活动还能吸引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其中,促进了校园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打破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单一性,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三)个人成长
对于学生个人成长而言,麦田剧社提供了全方位的锻炼机会。在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编写剧本、设计舞台效果等,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参与表演的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从而提升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表达能力。此外,戏剧排练和演出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从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到幕后工作人员的协同合作,都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例如,在排练一部大型戏剧时,导演需要与演员、灯光师、道具师等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共同完成一场精彩的演出,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际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思想碰撞与交流
麦田剧社还能够促进校园思想交流与碰撞。戏剧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通过戏剧的表演和讨论,能够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例如,一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戏剧在校园内演出后,会激发学生在课余时间展开热烈的讨论,不同观点的碰撞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剧社也可以邀请专业戏剧人士或学者来校进行讲座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更深入的思想启迪,使校园成为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场所。

然而,麦田剧社在校园戏剧建设中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资金短缺、场地不足、专业指导有限等问题。但只要学校和社会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麦田剧社必将在校园戏剧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对麦田剧社未来发展的展望
尽管麦田剧社在校园戏剧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足。例如,剧社在剧目选择上过于依赖经典作品,缺乏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映。在演出形式上,虽然尝试了多种创新形式,但在技术应用和舞台效果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此外,剧社在社团运营方面也面临着成员流动性大、资源有限等问题。
在校园剧社的发展过程中,拓展剧目来源是提升剧社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剧社应加强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映,增加原创剧目的比重。例如,可以创作以校园生活为背景的剧目,反映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通过戏剧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剧社也可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社会公平等,创作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剧目,引导观众思考。通过多样化的剧目选择,剧社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为了提升演出的舞台效果和观众体验,剧社应积极引入现代技术手段。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音频等元素丰富舞台表现力。在演出中,可以插入与剧情相关的视频片段,增强剧情的连贯性和感染力;也可以通过音频特效,营造出逼真的场景氛围,如风雨声、雷电声等,让观众身临其境。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也为戏剧演出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剧社可以尝试利用虚拟现实设备,让观众在虚拟的舞台上自由行走,与演员互动,获得全新的观剧体验。通过这些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剧社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加精彩、震撼的演出。

加强社团建设也是剧社发展的重要环节。剧社应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项目,提升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凝聚力。例如,可以定期举办戏剧讲座和工作坊,邀请专业戏剧人士来校分享戏剧创作和表演的经验,提升成员的专业素养。同时,剧社也可以组织成员参加各类戏剧比赛和演出活动,锻炼成员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此外,加强与专业戏剧团体的合作也是提升剧团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剧社可以邀请专业导演和演员对剧社的演出进行指导,从剧本创作、导演构思到演员表演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通过与专业团队的合作,剧社能够学习到先进的创作理念和表演技巧,为剧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拓展资源渠道对于剧社的发展至关重要。剧社应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为剧团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在学校层面,剧社可以与学校的艺术教育部门、学生事务部门等合作,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场地资源。例如,可以申请学校的艺术基金,用于购买演出道具、服装等;也可以与学校的礼堂或剧院合作,争取更多的演出机会。在社会层面,剧社可以与企业、文化机构等合作,寻求赞助和合作机会。例如,可以与当地的剧院合作,举办联合演出活动;也可以与企业合作,争取赞助资金用于剧社的运营和发展。通过拓展资源渠道,剧社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为剧社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余论
复旦大学麦田剧社在校园戏剧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特色,原创剧目占比超六成的在地化创作、教学楼教室的环境戏剧实验,以及"工作坊-展演-巡演"的三级运营体系,让其在高校剧团中颇具辨识度。但现实挑战也不容忽视:核心创作团队因学业压力出现断层,近三年大三以上成员占比从58%降至32%;灯光设备老化导致先锋剧目视觉呈现受限,对比专业剧团存在明显资源差距;传播圈层局限于校园,外部合作视频播放量不足专业团队的一半。

破局需从实操层面构建系统解决方案。可联合中文系建立"校园记忆档案"素材库,从1200多条学生成长故事中提取创作灵感,像2025年新剧《信箱里的十年》(导演:王佳健;编剧:王佳健;演出时间:2023年6月15日-6月18日;演出地点:复旦大学相辉堂)就已从毕业生书信中取材,降低原创启动门槛。与微电子学院合作开发低成本舞台控制系统,用学生研发的Arduino模块改造设备,成本仅为专业方案的五分之一,同时联动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每月到校指导技术实现。传播上启动"城市戏剧蒲公英计划",把剧目改编为30分钟环境戏剧送进社区,并与主流媒体合作开设专栏,通过《当00后开始改编校史》等深度报道打破校园圈层,让青年戏剧表达真正走进社会视野。这些探索正让剧社从校园实践场向城市文化节点转型,为高校戏剧提供从自嗨到对话的破局样本。
参考文献:
[1] 黄世智.用戏剧艺术培育大学精神——论西北地区校史剧[J].当代戏剧,2025,(01):29-33.DOI:10.13369/j.cnki.ddxj.2025.01.007.
[2] 郑植.鲜活、生动的性格化创造——评新时代西北地区红色校园戏剧的表演艺术[J].中国民族博览,2023,(06):134-136.
[3] 王艺楠.社会精英,民族脊梁——论西北地区校史剧中的师长形象[J].戏剧之家,2023,(26):6-8.
[4] 卢柯含.陕西校园剧社的后起之秀——评陕师大剧团[J].参花(下),2021,(09):72-73.
[5] 邓清玥.涌动青春力量,播撒戏剧火种——陕西省第九届校园艺术节综述[J].戏剧之家,2024,(2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