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总统宣布了 9月1日起,该国所有大米进口按下60天暂停键。 菲律宾农民现在的日子,用“辛苦不讨好”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2025年上半年,他们种出了908万吨稻谷,照这个势头,全年产量能到2000多万吨,可手里的稻谷一公斤才卖8到10比索,换算成人民币也就1块多,连12到14比索的生产成本都不够。 也就是说,他们每种一公斤稻谷,就得亏上几比索,种得越多,亏得越狠。 可另一边,超市里的大米却卖到了40比索一公斤,中间的差价全被贸易商赚走了。 农民在田里顶着太阳忙活,最后钱没落到自己口袋,反倒成了中间商的“打工仔”,这种事儿搁谁身上都得觉得憋屈。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情况不是一天两天了,背后藏着菲律宾几十年的“进口依赖症”。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马科斯的父亲执政时,为了讨好美国,放开了大米进口。 这一放不要紧,本土稻田没人种了,大片大片地抛荒,从那时候起,菲律宾就离不开外国大米了。 2008年全球粮价飙升,菲律宾急着买米,一口气进口了200多万吨,差点把国库掏空。 到了2025年,虽说稻谷产量恢复到了1225万吨,可进口量还是高达490万吨,产量涨了,进口却没少,形成了个“越产越要进口”的怪圈。 就在这节骨眼上,马科斯在2025年8月6日,印度国事访问期间宣布了个决定:从9月1日起,暂停所有大米进口,为期60天。 这个被称作“60天暂停令”的政策,选的时间挺巧,正好赶上菲律宾本地稻谷的收割季——52万多公顷的稻田等着收割,预计能收218万吨新稻。 眼下菲律宾的粮仓本来就快满了,暂停进口刚好能腾出货仓放新稻,还能逼着贸易商把手里的旧库存清掉。 为了帮农民,政府还启动了PRICERS计划,让国家粮食署用比市场价高的价格收稻谷,算是给农民托了个底。 同时,他们还在紧急修仓库,打算到2026年新增80万吨的仓容,另外还要建精米加工厂,想把大米加工的环节也攥在自己手里。 除此之外,政府还有中期计划,准备把大米关税从15%提到35%,用提高进口成本的办法保护本土市场,还打算找印度、缅甸买米,别再只盯着越南和泰国。 毕竟现在越南占了菲律宾大米进口的80%,泰国占10%,太依赖这两个国家,风险太大。 可这暂停进口,顶多算“救急”,农民亏的根本问题没解决——成本降不下来,卖价提不上,光靠不让外国米进来,撑不了多久。 而且政策一落地,国内也有新问题。虽说农民能暂时不用担心稻谷卖不出去,但要是国内大米供应跟不上,超市里的米价可能还会涨。 马尼拉的出租车司机已经在抱怨了,油价涨了,收入却没变化,要是米价再涨,日子就更难了。 对越南和泰国来说,这政策更是“晴天霹雳”。 越南本来还计划扩大对菲律宾的大米出口,泰国商人刚签完10万吨的订单,一下子全被打乱了。 未来两个月,菲律宾本来要进口75万吨大米,现在这缺口摆在这里,越南的米价已经受了影响,5%碎米的价格跌到了每吨397美元,比2024年跌了30%,搞不好还会引发整个东南亚的米价波动。 可放到全球来看,菲律宾这政策的影响力实在有限。 2025年全球大米产量有5.56亿吨,消费量才5.5亿吨,库存创了历史新高,本来就供过于求。 越南早就看明白了,悄悄把出口重心转到了非洲,对加纳、科特迪瓦的出口分别涨了53.5%和96.6%,根本不怕菲律宾暂停进口。 说到底,要解决菲律宾大米的问题,光靠暂停进口没用。 得实实在在帮农民降成本,比如多投点钱搞农业科技,让种地更有效率; 还得支持农民搞合作社,让他们在议价时能有底气,别再被中间商压价; 仓库和加工厂也得赶紧建起来,把产业链的短板补上。 要是还抱着“一刀切”的暂停进口政策不放,只做表面功夫,农民的困境早晚还会再来。 毕竟现在全球都在搞能源革命,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都突破8000万辆了,欧洲电动车渗透率超50%,菲律宾还用几十年前的老办法应对粮食问题,显然跟不上趟了。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财联社2025年08月30日关于《财联社8月30日电,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下令自9月1日起暂停进口大米60天。》的报道
拜仁慕尼黑对卢克曼的正式报价已得到确认,租借加选择性买断,总计2800万欧,但是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