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叛变的地下党约陈毅到酒店里见面,没想到陈毅先去了叛徒家中,只因叛徒媳

历史阅读者 2025-09-02 10:10:01

1936年,叛变的地下党约陈毅到酒店里见面,没想到陈毅先去了叛徒家中,只因叛徒媳妇说了两个字,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圈套。   1936年的春天,南方战事紧张,山林深处,国民党军队对红军游击队展开了新一轮“围剿”,此时陈毅率领着一支身经百战却早已疲惫不堪的游击队,辗转于群山之间,时隐时现,守护着革命的星火。   彼时的陈毅,已与中央失去联系近三年,长征大部队北去,他因旧伤未愈被命留南方,肩负起维系南方苏区抗战火种的重任,敌军封锁严密,道路断绝,电讯中断,山野丛林成为了唯一的庇护之所。   队伍生存艰难,粮草短缺,药品奇缺,消息更是难以传递,偶有的几条联络渠道,则仰仗忠诚的地下党同志一线维系。   就在这样风声鹤唳、步步惊心的局势下,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似乎突然出现,一天,陈毅收到了一封从山外带来的密信,信中落款者正是原本在游击队中担任联络员的陈海。   信中称,中央特派员已抵达赣南,急欲与游击队恢复联系,拟约陈毅于县城一间酒馆中会晤,详谈事宜,信件措辞谨慎,密码正确,似无破绽。   陈毅读罢信,心中涌动着复杂情绪,这三年间,他与中央音讯全无,内心始终挂念大局,如今若能重建联系,对南方游击战局无疑是雪中送炭。   可他历经无数险境,素有敏锐警觉之心,虽喜悦之情难掩,心底却不免多了一丝疑虑,眼下形势诡谲,敌军暗中布局已非一日,陈海的来信若有诈,后果不堪设想。   权衡再三,陈毅决定亲自前往,他特意挑选了警卫员黄赞龙同行,一则同行照应,二则以防万一。   翌日拂晓,两人简单整装,翻山越岭朝县城方向进发,途中烈日当空,行至半途陈毅腹中空空,口干舌燥,见附近有一户农家,便起了讨水歇息之意。   屋中只见一妇人忙碌于灶台之间,见陌生行人上门,并无多问,取水相待,彼时陈毅并未透露身份,只以路过之人自称寒渴求水。   妇人倒水之际,言谈间提及家中情形,随口一句抱怨,称自家丈夫天未亮便匆匆去了“团部”,原来此人正是叛徒的媳妇。   “团部”二字自妇人口中吐出,方言浓重,发音恰与“糖铺”颇为相似,这一瞬陈毅脑中电光火石般闪过一个念头。   “糖铺”本是红军潜伏于城中的秘密联络点,严格保密,按理不应为家眷所知,此言一出,疑云顿生,若妇人口误尚可解释,可若信息早已泄露,是否暗藏玄机?   思绪如潮水翻涌,陈毅虽面色不改,口中淡然谢过,心底已然起了警觉,倘若陈海果真叛变,此次所谓会晤恐是圈套,他当即决定改变行程,暂缓赴酒馆,不动声色绕道前往“糖铺”,以查探虚实。   行至城中,街巷热闹如常,唯独“糖铺”周遭气氛诡异,几名陌生面孔分散站立,眼神游移,似在暗中监视动向,店内并无熟悉面孔,反而冷清异常。   此景映入眼帘,陈毅心中已有定论,联络点已暴露,陈海必然已叛,联想到来信一事,前因后果倏然贯通,圈套昭然若揭。   当机立断,陈毅不敢多作停留,迅速撤离,沿隐蔽小巷潜返山中,回营后他将所见所闻尽述于项英等同志,全队紧急转移,隐匿更深山林,避开了敌军突袭的锋芒。   事后得知,陈海果于不久前被捕,受敌威胁与利诱之下叛变投敌,此次设伏,正是意图借中央密令之伪,诱捕游击队主脑,幸赖陈毅机敏果决,一句寻常方言成就生死之分,一念之间挽救了整个队伍于危局之中。   此役虽险象环生,却也令陈毅更加警觉,往后岁月,他行事愈加周密谨慎,率队转战南北,为革命事业屡建奇功,而当年那句方言中的玄机,亦成为他一生征战沙场间最深刻的一次警示。   艰难岁月里,正是凭借着这份冷静与智慧,陈毅与他的战友们守护了红色火种,使之终得燎原。

0 阅读:187

猜你喜欢

历史阅读者

历史阅读者

欢迎关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