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五丈原,刘禅大惊,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出诸葛亮生前

吴仁朗说 2025-09-03 09:48:03

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五丈原,刘禅大惊,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出诸葛亮生前的密奏。只见上面写着10个字:“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234年八月的成都,蜀汉皇宫内一片愁云惨淡,刚刚传来的五丈原噩耗如晴天霹雳,让整个朝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丞相薨了!"这四个字在宫廷内外迅速传开,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波澜。刘禅接到军报时正在批阅奏章,手中的毛笔应声而落,墨汁溅了一桌。 诸葛亮,这个从他七岁登基就开始辅佐他的"相父",这个被他称为"如父如师"的重臣,就这样在遥远的五丈原永远闭上了眼睛。更让刘禅心慌的是,丞相走得太突然,朝中军政大事该如何处理?谁来接替这个重担? "快,快去丞相府搜寻!"刘禅急得团团转,连忙派遣内侍前往诸葛亮的府邸。他心里清楚,像诸葛亮这样谨慎的人,绝不可能不留下后事安排。 内侍们几乎把丞相府翻了个底朝天。从正堂到书房,从卧室到库房,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然而让人失望的是,除了那些平日里的政务文书,并没有发现什么特殊的遗嘱或安排。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个细心的内侍注意到书房内那张古朴的花梨木书案似乎有些不同寻常。他仔细摸索着桌案的每一处细节,终于在右侧发现了一个几乎看不出来的暗格。轻轻一按,暗格弹开,里面静静躺着一份密封的奏章。 刘禅小心地撕开密奏的封蜡,展开那张熟悉的桑皮纸。诸葛亮那苍劲有力的字迹映入眼帘,整份密奏言简意赅,最关键的内容就是那十个字:"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刘禅手捧密奏,在大殿上当众宣读了诸葛亮的最后安排。满朝文武听到"后事宜以付琬"这几个字时,反应各不相同。有人点头称是,有人面露疑色,还有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蒋琬本人听到这个消息时,整个人都愣住了。他万万没想到,诸葛亮会把如此重担交给自己。要知道,蒋琬出身并不显赫,他是零陵湘乡人,最初只是个小小的县令。当年刘备入蜀时,蒋琬因为处理政务得当才被发现,后来一步步升到了尚书令的位置。 回想起来,诸葛亮对蒋琬的培养其实早有端倪。从228年开始,诸葛亮每次北伐出征前,都会特意把蒋琬留在成都处理后方事务。那些繁琐的粮草调配、赋税征收、民政管理,诸葛亮都逐一交给蒋琬去办。每次北伐归来,诸葛亮总是第一时间询问后方的情况,对蒋琬的处理方式既有表扬也有指正。 特别是在231年第四次北伐失利后,诸葛亮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那时候他就开始有意识地让蒋琬参与更多的军政决策。两人经常在深夜讨论国事,从如何安抚百姓到怎样整顿军务,诸葛亮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蒋琬。 "公琰,治蜀之道在于安民,民安则国稳。"这是诸葛亮常对蒋琬说的话。他告诉蒋琬,蜀汉地处偏远,人口不多,不能像魏国那样靠庞大的国力取胜,只能靠精细的治理和民心的凝聚。 现在,这份重担真的落在了蒋琬肩上。面对朝堂上那些或期待或质疑的目光,蒋琬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知道,接下这个担子意味着什么。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仅内部需要稳定,外部还要面对魏国可能的进攻。 果然,消息传到洛阳后,魏国朝野一片兴奋。司马懿虽然对诸葛亮这个老对手的去世表示了敬意,但魏明帝曹叡立刻开始筹划对蜀汉的军事行动。他们认为,失去了诸葛亮的蜀汉就像失去了主心骨,正是一举消灭的好时机。 蒋琬接任丞相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如何处理从五丈原撤回来的军队。姜维、魏延等武将对这个文官出身的新丞相并不完全信服。特别是姜维,他是诸葛亮亲自培养的军事接班人,在军中威望很高,对于要听从蒋琬的指挥多少有些不满。 "蒋公虽有才干,但毕竟不熟悉军务。"这样的议论在军中时有耳闻。蒋琬心里清楚,要想真正掌控局面,光有诸葛亮的遗命还不够,还得拿出实实在在的本事来。 蒋琬没有急于显示权威,而是采取了更加稳妥的策略。他首先稳定了朝堂,通过合理的人事安排化解了内部矛盾。对于军事方面,他虽然不如诸葛亮那样精通兵法,但他懂得用人,让姜维负责军事事务,自己则专心处理政务和后勤保障。 更重要的是,蒋琬严格按照诸葛亮生前制定的政策执行。那些屯田制度、赋税改革、官员考核制度,蒋琬都一一延续下来。他深知,诸葛亮用十几年时间建立起来的治理体系不能轻易改动,稳定比创新更重要。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蜀汉政权逐渐稳定下来。虽然失去了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但在蒋琬的治理下,蜀汉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动荡。那十个字的密奏,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未来的深思熟虑。他选择蒋琬,不是因为蒋琬有多么出众的军事才能,而是因为他有着稳重的性格和出色的治理能力,这正是当时蜀汉最需要的。

0 阅读:91
吴仁朗说

吴仁朗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