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名流齐聚北京看阅兵,霍启刚难掩激动,邝美云穿西装英姿飒爽。
那场9月3日的盛大阅兵,远不止是力量的展示,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香港精英圈里一些有意思的变化,当霍震霆、霍启刚这些名字出现在观礼台上,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名人捧场”了。
想拿到一张观礼台的入场券,光有家族名望已经不够了,这次的潜规则很清晰,看的是你作为“爱国企业家”实打实的贡献和功绩,说白了,荣誉得靠自己挣。
霍家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霍震霆带着两个儿子霍启刚、霍启山一起去了北京,但有意思的是,他们三人的邀请函是分开的,不是一张家庭套票。
霍震霆自己也大方承认,儿子们能来,靠的是他们自己的“努力成果”,这就彻底打破了外界那种“拼爹”的刻板印象,也让这份荣誉变得更有分量,爱国成了一件需要个人奋斗去证明的事。
不光是霍家,同在观礼席的邝美云、杨政龙,他们身上也挂着人大代表这样的公共身份,资格同样是靠实干换来的。
坐在观礼台上的两代人,看的是同一场阅兵,心里的感触却大不一样,父辈的眼光更宏观,看的是十年跨度的国家巨变;而年轻一代,则更容易被现场的细节和情感所触动。
作为港协暨奥委会会长的霍震霆,十年前就来过一次,他这次来更像是一个时间的见证者,感慨的是军事装备、城市面貌这些硬实力的飞跃,言语里满是欣慰。
而第一次亲身体验的年轻人,感受就直接多了,霍启刚特意穿了身中山装,兴奋劲儿藏都藏不住;庄家彬也是激动地拍个不停,新鲜感爆棚。
更关键的是,年轻人的感动不只停留在场面上,霍启刚后来写了篇长文,说最让他动容的,是主席跟抗战老兵握手的那个瞬间,他把阅兵的震撼,跟历史的牺牲、和平的不易,甚至全球的未来都联系了起来。
这种感觉,是从看到“强大”,走向了理解“强大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的深度共情,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爱国情感的表达也变了,年轻精英们不甘心只把这份激动藏在心里,他们拿起手机,把个人体验变成了一场公共分享。
杨受成的儿子杨政龙,早上六点多一进场就开始在社交平台图文直播,他在人群中跟霍启刚隔着栏杆打招呼的那一幕,也成了这代人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有趣注脚。
霍启刚那篇长文更是范本,他不是简单地打卡晒图,而是进行了一场深度的意义解读,把自己从事的体育事业,巧妙地放进了国家和平发展的大叙事里,找到了个人价值和国家愿景的完美结合点。
这股风潮甚至感染了场外。钟镇涛、梁家辉的女儿们在电视机前守候,同样感到自豪,一场阅兵就这样在香港的年轻精英圈层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说到底,这场阅兵就像一个棱镜,它清晰地照出了香港精英的爱国情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迭代:从一种家族继承,变成一种个人成就,从宏大的旁观,走向细腻的共情,从一种私密的情感,变成了一种乐于分享、主动诠释的公共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