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隐姓埋名60余载,为国铸剑,直到2022年,88岁的他才第一次被公开姓名,他就是我国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沈忠芳![凝视] 他隐姓埋名60多年,直到88岁才被国人知晓,他的一生,没有聚光灯,没有鲜花掌声,却实实在在地守护了我们几十年的领空安全,他就是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沈忠芳。 2022年,在“感动中国”的颁奖现场,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平静地坐在那里,当被问及还有什么梦想时,他微笑着说:“我想我们得后继有人啊。”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是他超过一个甲子的无声奉献。 沈忠芳的报国信念,源于童年刻骨铭心的经历,1934年他生于上海,童年记忆充满了日军战机的轰鸣和轰炸的恐惧,家园在战火中化为废墟,百姓流离失所,年少的沈忠芳深感屈辱和不甘,他那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让祖国不再受欺负。 1953年,沈忠芳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机设计专业,他和同学们的毕业设计“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成功飞上蓝天,展现了年轻一代航空人的潜力。 然而,一次重大事件改变了沈忠芳的专业轨迹,1959年10月7日,我军使用“萨姆—2”导弹成功击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制RB—57D高空侦察机。 这让沈忠芳意识到,保卫祖国领空不仅需要飞机,更需要先进的导弹武器,他深信“没有先进的导弹就没有强大的国防”。 1960年,沈忠芳毕业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前身),开始投身导弹研制工作,并在此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他隐姓埋名,开始了长达六十余载的“导弹人生”。 沈忠芳参与了“红旗一号”的研制工作,1967年,“红旗二号”地空导弹自主研制成功,并首次实战就击落了来犯的U—2高空侦察机,迈出了我国自主研制防空导弹的关键一步。 1970年,沈忠芳正式加入FJ型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他和团队面临的是落后的工业基础和超前的工程设想,许多技术领域都是空白,历经近十年攻关,他负责的型号成功完成4次飞行试验考核,多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上世纪80年代,军品订单减少,科研人员流失,沈忠芳却大胆提出要研制一款能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在缺乏启动资金的困境下,他和同事们几经波折凑了450万元经费。 研制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首次试验中,导弹发射后仅飞出去10公里就爆炸了。面对挫折,沈忠芳没有气馁,他鼓励团队分析原因,继续前进,很快,团队连续成功发射10发导弹,中国的导弹首次走出国门就获得了国际订单,B6系列导弹也成为世界先进武器之一。 1992年,58岁的沈忠芳被任命为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仅用三年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攻关任务,突破了五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九项科研成果,使我国防空导弹研制水平跨入世界领先行列,大幅提高了我国防空导弹体系对抗能力和国防实力。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上,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首次公开亮相,这位为导弹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的老人,看到导弹方阵经过天安门时,如同“看到家里孩子一样”欣慰。 由于工作的保密性,沈忠芳甚至无法向家人详细解释自己的工作内容,他的妻子徐正年同样毕业于飞机设计系,却独自承担了照顾家庭的重任,退休后,沈忠芳尽力弥补对家庭的亏欠,陪伴妻子,打理家务,成为了一个“相妻持家的小老头”。 2010年,76岁的沈忠芳正式退休,并辞去了所有兼职,他的人生格言是:“献身事业,淡泊名利;笑对人生,问心无愧。” 2022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12位隐姓埋名的中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的名字首次向社会公开,沈忠芳就是其中之一,此时,距离他退休已经过去了12年。 2023年3月,沈忠芳入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词写道:“从无到有,从近到远,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这一代人从没有在乎过自己的得与失,这一代人一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 沈忠芳一生淡泊名利,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 沈忠芳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们那一代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 看了沈忠芳院士的故事,你最想对他那一代国防科研工作者说些什么?在你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默默奉献、不求闻达的榜样人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他们的故事。 信源: 隐秘而伟大!人们知道他时,他已88岁——绍兴网
当年研制原子弹时有多保密?当我国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传回后,一个投身原子弹研究多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