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退役将领栗正杰看到日媒叫嚣“潜艇锁死中国航母”,怒斥到:先看看解放军的军武,真是自己找打![凝视] 最近,台湾退役将领栗正杰在电视节目中针对日本媒体的言论发表了激烈回应,起因是日本某军事媒体声称其“大鲸”级潜艇能够“锁死”中国航母,并将中国航母比作“纸老虎”。 栗正杰在节目中直言不讳地批评这种说法过于夸大,认为日本在评估军事实力时应该更加客观理性,他指出,即便是日本的盟友美国,在面对中国海军发展时也保持着相当谨慎的态度。 这一争议背后反映的是近期中日军事关系的微妙变化,7月22日,日本内阁确实通过了2024年版《防卫白皮书》,其中将中国定义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这一表述相比以往的“需要关注的存在”明显更加强硬。 与此同时,日本的军事政策也在发生实质性调整,其防卫预算已突破GDP的2%,并修改了《武器出口三原则》,大幅放宽武器出口限制,这些变化表明日本正在重新审视其在地区安全中的角色定位。 从技术角度分析,日本的“大鲸”级潜艇确实采用了先进的泵喷推进技术,具备较强的静音能力,但作为常规动力潜艇,它在水下续航力和隐蔽性方面仍存在固有限制。 中国海军经过多年发展,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海上防御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专门的反潜护卫舰、055型万吨驱逐舰、舰载反潜直升机、固定翼反潜巡逻机,以及水下声呐监测网络,现代海战中,航母通常不会单独行动,而是以编队形式出现,具备多层次的防护能力。 此外,中国的远程反舰弹道导弹系统也为海上力量提供了额外的保护伞,这种“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使得任何单一兵种都难以轻易突破整个防御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中日两国在经济上存在深度互依关系,中日贸易额巨大,日本汽车产业约30%的销量来自中国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媒体的强硬言论可能更多地反映了一种战略焦虑,而非实际的军事意图。 回顾历史,无论是古代的白江口海战,还是近代的甲午战争,军事冒险往往带来的是灾难性后果。当今的中国海军拥有辽宁舰、山东舰双航母编队,福建舰也即将服役,年度新舰下水吨位持续增长,早已不是百年前的弱小力量。 现代国际关系中,真正的安全来自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地区合作的深化,而不是依靠军事对抗或舆论造势。理性的军事分析应该基于客观数据和专业评估,避免情绪化的判断。 地区和平稳定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维护,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政策制定,都应该以促进理解与合作为目标,而非加剧紧张局势。过度的军事化思维往往会陷入安全困境,最终损害各方利益。 那么,你认为日本媒体这种“潜艇锁死航母”的说法究竟是基于什么考量?是纯粹的技术讨论,还是带有其他战略意图?在当前的地区安全环境下,各国应该如何平衡军事准备与外交合作?欢迎分享你的看法和分析。 信源: 日媒叫嚣“潜艇锁死中国航母”?栗正杰呛:先看看解放军的军武 真是自己找打!——看台海
俄罗斯媒体放出狠话:如果中国真有一天开打,别以为手里握着航母和导弹就能高枕无忧!
【31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