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勋礼过后,彭德怀热血沸腾地闯入毛泽东办公室,毫不掩饰地挥拳高呼:“我这个元帅担不起啊!司令员当元帅,参谋长竟是个小将,他们都得比我更牛!” 1955年的北京,怀仁堂灯火通明,外面秋风已经有点凉,堂内却是一片庄严。 那天是授衔的日子,几百名将领在金色灯光下排队上台,肩章一枚枚别上去。 每个人的名字、功勋、位置,都被制度化、等级化,成了共和国军史上一块新碑。可是,当一切看似完美地进行时,有一个人心里堵得慌。 彭德怀。 他脸上没多少笑容,礼毕之后,他直接推开毛泽东办公室的门,拳头一捶桌子,说:“这个元帅我不当了!解方都只是少将,我顶多只能是中将。” 屋子里顿时有点冷场,毛泽东没急着接话,只看着他。 他太明白彭的脾气,也知道那句话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对一个人深厚的认可。 那个人就是解方。 解方原名解如川,出生在吉林东丰。家境本来不错,却因父亲续娶,一个继母夺了家里的权柄,母子俩的日子变得小心翼翼。 他常常看到母亲被压制,自己心里憋火。 夜里,他挑灯读书,像要和命运较劲似的。后来,他考进奉天第三中学。父亲开始看重这个儿子,学费也给得足,就是在那里,他结识了张学铭。 机会来了。 学校选拔留学生去日本学军事,张学铭早早拿下名额,还要带个同伴。他想到了解方。 就这样,解方去了日本,按照规矩要先服役。 可1928年济南惨案的消息传来,中国士兵和百姓被血洗,解方再也忍不下去,愤然离开部队。 那时的他可能并没想清楚未来怎么走,但本能让他拒绝。 别人劝他忍,他摇头:“我可以不要学业,但不能忍着看祖国受欺侮。” 这一举动,差点让他学业断掉。 日方最后没有追究,只是为了拉拢奉系势力,但那一刻,他自己心里已经种下了另一条路。 1930年,他学成归国,进入东北军,很快被任命为天津市保安总队大队长。 天津那时局势动荡,外国人挑衅不断。 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整顿队伍,风气一变,城市秩序立起来。 1931年11月的天津事变,日军和汉奸便衣试图趁喜事闹事,他早就布好伏兵。 当夜交火,枪声震天,他亲自指挥反击,把敌人一路赶回租界。 那场硬仗,让人记住了这个年轻的军官。 日军参谋气急败坏,说是“学生打老师”,话里带怒意,可话本身就是对他的承认。 可他并没打算在东北军里安稳下去。 他看得清国民党的退缩,心里渐渐生出失望。1936年,他秘密入党,成了地下党员,在旧体制里默默贯彻统一战线的方针。 他劝张学良、于学忠,他们犹豫,他就一遍遍说,慢慢影响他们。 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抗日,这背后有一大批像解方一样的声音在推动。 1941年,他终于到延安,才公开身份。 毛泽东见到他,笑着说,名字该换一个,就叫“解方”吧,寓意“解放”。从那以后,这个名字跟战争、跟共和国捆在了一起。 海南岛的战役,他是副军长。 那是一场几乎不可能的仗,没有制海权,没有制空权,木帆船就是全部。 解方和韩先楚跑到渔村里,挨家挨户请教海上的经验,怎么掌舵,怎么避风,潮水什么时候涨落。他们把渔民的智慧变成作战计划。战士们下海之前,还得先学会游泳。 战斗打响,风急浪大,帆船硬是顶着浪冲向滩头。最后,岛被拿下。那一刻的胜利,不只是战士的血勇,还有那些看不见的筹划。 1950年,朝鲜战火燃起。 他主动请缨入朝,成了志愿军参谋长。彭德怀喊他“小诸葛”,不是随便叫的。 仁川登陆前,他凭情报推演出美军可能的行动,把分析送上去。 果然,美军大举登陆。 他的判断赢得了毛泽东的点头。在随后的战役里,他把彭德怀的只言片语化为完整的作战计划。 诱敌深入的时候,士兵在路上丢弃杂物,假装溃败,美军掉进陷阱,他在背后就是那只手。 彭德怀对人常严厉,说话不留情面。 可解方不一样。一次前线被炸,彭坚持不走,解方扑上去,硬把他拉进防空洞。 他既是参谋,又是护卫。彭德怀从那以后更是对他信赖。很多时候遇到难题,他会吩咐:“快,把小诸葛找来。” 战场上有他的身影,谈判桌上也有。 1951年夏天,开城的会场里,中方代表席上,他神情冷峻。 美方代表嚷嚷会址问题,他冷冷反击:“两个月前你们说开城在我们手里不利,现在又说开城是你们的,难道两个月就忘了自己说过什么?”对方被堵得无言。外方档案甚至留下了他发言的记录。 谈判并不顺利。 8月,美军闯入中立区,袭击我方巡逻,姚庆祥牺牲。 谈判中断六十多天,直到10月才复谈,换到板门店。 解方依旧在场,美方扬言随时能拿下开城,他大声回击,说他们的王牌部队不是已经葬送在秋季攻势里了吗?这股子硬气,让对手恨得牙痒。 1952年,谈判渐渐有了进展,部分协议签下。 他一直在场,坚持立场,针锋相对。 他的身份很特别,既是战场参谋,也是谈判代表。两个身份在他身上重叠,让人看到另一种军人的模样。 走到1955年授衔,他只戴上少将肩章。 台上台下,有人觉得这是合理安排,有人心里嘀咕,功劳明明不止这个。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