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刚散场,礼炮的回声还在城墙上打转,欧洲那边先坐不住了。 更妙的是,喊得最凶的不是特朗普,而是欧盟“外长”卡拉斯——一句“中俄朝挑战现行国际秩序”,比特朗普那套“强硬警告”还冲。 北京这边回了十二个字:“十分错误,极不负责,坚决反对。” 没铺垫,不拐弯,像一记尺子,直接量到骨头上。 这事说明两点。 第一,九三把叙事权从嘴上拽回了硬件上。 你可以缺席合影,你没法假装看不见队列里那些“可以把大国外交按下暂停键”的玩意儿。 第二,欧洲某些政客的焦虑值超标,已经开始把“秩序”当成护身符,谁动到它的独家解释权,谁就是“挑战者”。 问题是,秩序不是你家的牌匾,它靠实力、规则和可预期的成本维持,不靠你在媒体前面的声量。 卡拉斯这张牌,并不新。她的强硬是“样板化”的:话要比美国更猛,姿态要比盟友更高,最好顺带把俄乌、对华、对盟友的要求捆成一捆。 此前她跑到华盛顿,在智库台上说“打不赢俄罗斯就无法对付中国”,把心里话摊给全世界看——把欧洲安全焦虑当成通行证,把对华敌意当成价值表忠。 可真要讲成熟度,这类表态最怕落进两难:你喊得越狠,越把欧盟推向被动;你越把“秩序”挂嘴边,越显得欧洲离“规则的生产力”越来越远。 外交部那十二个字,恰好反着来。 “十分错误”,是定性:把中国的国家庆典、反法西斯纪念、装备展示混剪成“反西方”,逻辑不成立; “极不负责”,是定位:作为欧盟对外发声的角色,拱火制造集团对立,不是“负责”,是失职; “坚决反对”,是画线:把中国与谁同框都按“敌对集团”处理,这种冷战拼图的老把戏,在北京没有市场。 更有意思的是,西方舆论场自己也裂了缝。《南德意志报》承认欧盟还困在过时幻觉里——以为抱团拉上美国就能“集中力量对付中国”,现实却是一地鸡毛:综合实力下坡、政策反复无常、道德高地因中东立场崩塌。 《国家利益》干脆摊牌:承认中国与美国一样强大,别再想着“压着对方发展”,回去守自己的核心利益。这些声线之所以冒头,不是他们忽然开悟,而是被现实按着头:你不接受,也得学会相处。 把镜头拉回九三。谁来,谁不来,其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阅兵把“安全”这件事做成了可视化的流程——不是喊子弹多,而是让对手看到“感知—指挥—打击—评估”的回路已经压到秒表上。 在这样的语境下,任何把中国描成“失控变量”的话术,都显得轻飘。你要谈,就拿账本来;你要吵,北京会用那十二个字打回去:错、失职、反对。 对我们怎么办?很简单,别被情绪牵着走。 对卡拉斯这种“表态型政客”,把它当噪音; 对欧洲的务实派,谈清单、谈时程、谈风险对冲; 在公共层面,把“反军国主义、反法西斯”这条底线继续做成可共情的叙事——这一次,朝韩同时到场就是最好的注脚:在这条线上,半岛都能对齐,欧洲没理由装看不见。 必要时,对等反制就对等反制;不必要时,工程往前跑、合作往前推。 让现实去挤掉喊麦。 卡拉斯们为什么急?因为九三把一个麻烦摆在他们眼前:中国不是被安排的那种“成功”,而是自己写出来的那种“不可回避”。 这才是真正刺痛他们的地方。你习惯了用“西式合格证”给世界打分,如今碰见一个不靠你发证、且分数还比你高的对手,本能会把不安包装成“秩序焦虑”。 可秩序从来不是“你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而是“谁能把成本压下去,谁就有解释权”。 所以,不用把卡拉斯的喊话当回事,也别低估它的破坏力。它会让一部分政客在内部继续拱火,会让一些议案在布鲁塞尔多几张赞成票,也会让媒体多几句“价值宣言”。 我们的应对,还是那句老话:用确定性对冲噪音——贸易、能源、科技、绿色转型、城市与高校的直接合作,哪个能落地就先落哪个; 让“合作可见、收益可量、风险可管”,让那些想拱火的人在本国议会里解释“为什么要拒绝白花花的利益”。 阅兵是镜子,照出了谁在紧张;那十二个字是标尺,量出了谁在越线。接下来,别跟着他们起伏,照自己清单往下走。 等下一次他们再喊“挑战秩序”,记得把麦克风递回去:秩序不是你发牌,规则也不是你独享——你要的是霸权,我们要的是规则。 差别,就在这里。 参考资料 《九三阅兵刚结束,欧盟对我国不满了—中华热点网》
一位欧洲网友在网络上看了九三阅兵后,他既不高兴万分,也不气馁颓废,而是怒
【6评论】【1点赞】
王志强
就喜欢看你急得跳脚,又无可奈何。我们有必要挑战你的秩序吗?你现在还有秩序吗?德国,法国,英国,大家帮忙数数,游行示威几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