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阅兵,发现鸠山由纪夫来了,后来一查发现,各种抗日战争的片子中,没有姓“鸠山”的。 有个日本姓氏,曾在中国的荧幕上出现过无数次,几乎成了反派的专用标签,只要它一亮相观众心里立刻有了警惕感:坏人来了。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姓氏在抗战题材里突然没了影子,仿佛从创作者的字典里被悄悄划掉。 要解释这事,得提到很久以前的一出戏《红灯记》,在那个年代火遍全国,戏里日本宪兵队的头目,两眼阴冷,手段狠辣,名字就叫“鸠山”。 它的走红程度,不仅让这部戏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也让“鸠山”这个姓被和侵略者画上了等号。 对那一代人来说,这仿佛是天经地义的认知,上到老人,下到孩子,一听到这个名字,脑海里浮现的就是那身军装里的冷脸杀气。 这样的印象延续了很久,久到后来很多抗战作品还会借用这个姓,因为它省去了塑造反派的铺垫,光是名字就能勾起观众的情绪。 然而,戏里和戏外终究是两回事。现实中的鸠山家族,却和那段侵华历史没什么直接关系。事实是,二战期间,这个家族里没人上过战场。 更罕见的是,他们一直拒绝去靖国神社,那是供奉着甲级战犯的地方,他们的立场,在日本国内都是很少见的。 这时,戏剧塑造的“坏人”与现实中的友好政治家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面。 尤其是当鸠山由纪夫以嘉宾身份出现在中国的重大场合时,不少人才意识到,这背后可能存在一个多年未解的误会。 对方家族渐渐知道了“鸠山”在中国影视里的形象,他们没有责怪,而是很平和地表达了希望未来不要继续用这个姓来塑造反派角色的想法。 这种态度没有指责,没有对立,只是一次直面误会的诚恳沟通。 这个请求,被中方创作者记在了心里。 从那之后,抗战题材的剧本中,这个名字再没用在反派身上。没有规定,没有文件,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 创作者依旧会塑造侵略者,用别的名字,却不会再让“鸠山”背沉重的历史包袱。 所以,当我们今天再回头看这种“消失”,它反而体现了一种成熟。 它不是忘记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也给现实中的善意留了空间。我们依旧记得侵略的伤痛,但不会让仇恨落到不该承受的人身上。 这种克制和分寸感,正是来自自信与格局。戏剧有它的角色,现实有它的真相,让两者各归其位,历史才能冷静下来,而友好才能更稳固。
今天看阅兵,发现鸠山由纪夫来了,后来一查发现,各种抗日战争的片子中,没有姓“鸠山
谦与谦寻
2025-09-05 20:33:19
0
阅读:51
小楼花雨
我印象中,山本是出现比较多也让人印象深刻的日军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