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名男子,36段恋情,同一个“女友”,同一栋楼!这不是荒诞喜剧,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悲剧!当婚恋成为房产销售的筹码,法律该如何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 去年3月,深圳工薪族阿姚在交友平台邂逅“刘佳”——温柔体贴、拒绝高消费,甚至主动承担3万元首付,只为一个要求:婚前必须在惠州买房!短短一个月,阿姚背上百万房贷购入她指定的楼盘。可房产证刚到手,“刘佳”立刻拉黑消失。更匪夷所思的是:当他向邻居诉苦,竟发现整栋楼35名男业主全是“刘佳的前男友”!所有受害者经历惊人一致:恋爱不超过30天,被推荐惠州同一开发商楼盘,女方承诺共同还贷却拒加房产名,购房后彻底失联。36人,36套空置房,月供超4000元,通勤成本压垮深圳工薪族——这究竟是爱情的陷阱,还是精心设计的售楼陷阱?
现在法律遇到了困局:骗子可能逍遥法外? 第一,诈骗罪认定难!“刘佳”未在房产证署名,未直接侵占财产,所谓“佣金返点”属于暗箱操作,法律上难证“非法占有”目的; 第二,开发商责任模糊!若无证据证明开发商知情并串通,购房合同仍合法有效——这意味着受害者可能房财两失!难道骗子真能钻透法律空子?
其实破局关键就在于:若能证明开发商或中介明知“刘佳”用欺诈手段促交易,仍支付佣金,则构成共同犯罪!这才是维权核心突破口!
我们不禁拷问:谁在滋养"房托"产业链?讽刺的是,同类骗局十年前受害者多为女性,如今却精准收割男性——变的只是猎物,不变的是利用“住房=婚姻”的社会焦虑!
当开发商用“十多万购房补贴”刺激去库存,当“没房不结婚”成为潜规则,“刘佳们”便成了游走灰色地带的“销售冠军”!
此案最痛之处,在于被骗者与普通购房者竟殊途同归:都背负百万房贷。但前者被“温柔刀”所伤,后者被现实所困——当住房成为婚恋的硬通货,谁都不是真正的赢家。
骗局终会破灭,但消除“住房绑架婚姻”的痼疾,才是法律与社会共同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