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年,唐宪宗趁郭贵妃不在宫里,想临幸她的宫女郑氏,他说:“听说相士算出,你可以生下天子,今天特来求证”! 郑氏的出身其实挺普通的,她来自润州丹杨县一个寻常人家,没什么显赫背景。唐德宗贞元元年,她出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早年就嫁给了镇海节度使李锜。李锜是唐高祖李渊的八世孙,表面上效忠朝廷,但野心不小,他握着重兵,割据一方,总想着自立为王。听说相士给郑氏看相,说她有生天子的命格,李锜觉得这能帮他圆皇帝梦,就娶了她当侍妾。806年,李锜终于忍不住起兵叛乱,调集军队攻打周边州县,结果朝廷大军压境,他的部队败得一塌糊涂,他自己被抓,在长安独柳树下斩首。叛乱平定后,李锜的家属全被没入掖廷当官奴,郑氏也包括在内。她被分配到郭贵妃的宫中做侍女,每天干些端茶递水、洒扫庭院的活计。 郭贵妃的来头可大了,她是名将郭子仪的孙女,母亲是代宗皇帝的升平公主,从小在金枝玉叶的环境里长大。嫁给宪宗后,她被册封为贵妃,因为宪宗没立皇后,她实际上管着整个后宫,地位高得让其他妃嫔望尘莫及。宪宗李纯在位时,一心想削平藩镇,重振中央权威,但他这个人好色,后宫妃嫔一大堆,从不满足。大臣们几次上书请立郭贵妃为皇后,他都找借口推脱,说岁子午忌什么的,其实就是怕皇后管得太严,影响他宠幸其他女人。郭贵妃统领后宫时,对侍女们要求严苛,郑氏在宫中低头做事,从不敢多言多语。 宪宗注意到郑氏,是因为她在郭贵妃宫中服侍时,容貌出众。809年,郭贵妃外出省亲,宪宗抓住机会,走进她的寝殿,临幸了郑氏。他还提到了那个相士的预言,说是来求证。郑氏就这样怀了身孕,几个月后腹部渐隆,她继续在宫中劳作,避免动作过大。810年,她生下儿子李忱,婴儿被封为光王,郑氏随之成为光王太妃,但地位仍低,住在后宫偏隅,继续日常事务。宪宗对这件事没太上心,他后宫宠妃众多,像纪美人、杜秋娘这样的歌妓出身的女子,也常被他召幸,生下子女。李忱从小在宫中长大,因为母亲出身卑微,备受冷落,甚至被兄弟们当傻子看待。 郑氏的命运转折来得突然又漫长。820年,宪宗暴崩,他的儿子李恒继位,就是穆宗。穆宗是郭贵妃的儿子,他上台后,尊母亲为皇太后,郑氏只能当普通的太妃,随李忱住在王府。穆宗在位四年,就因为好色服食丹药而死。接下来是敬宗、文宗、武宗三帝,各在位时间短,宫中皇帝更迭频繁,郑氏在王府目睹这些变化,却没参与朝政。李忱长大后,表面装傻,实际上韬光养晦,避免卷入权力斗争。846年,武宗无嗣,大臣们推举李忱为帝,他就是宣宗。宣宗登基,尊郑氏为皇太后,她移居太后宫殿,侍女环绕,家族也获封赏。 郑氏当上太后后,旧事重提。她忆起当年在郭贵妃宫中受的待遇,便在宣宗面前诉说。郭贵妃那时统领后宫,对郑氏这样的侍女并不客气,尤其宪宗临幸她后,郭贵妃更是不满。宣宗听后,对郭贵妃态度冷淡,下令减少她的供给,宫人也不再恭敬。郭贵妃从前受历任皇帝孝敬,现在落差太大,无法接受。她试图跳楼,被侍女拉住,当晚却暴毙。郭贵妃死后,没与宪宗合葬,她的灵柩暂置别处,直到懿宗时才迁葬景陵,追封懿安皇后。 郑氏晚年过得安稳,宣宗对她孝顺,每日入宫请安,她的亲属入朝拜见,获官职封赏。865年,郑氏去世,宣宗追封她为孝明皇后,葬礼隆重,棺椁入陵。她的一生从低微起步,到尊贵结束,靠的是那个预言和儿子的上位。李锜当年娶她想借命格称帝,结果身败名裂;宪宗临幸她验证预言,却没料到后宫的纠葛会延续这么久。命运这东西,说不清道不明,郑氏的经历让人感慨,预言有时成真,但过程总有代价。
万历皇帝的女儿寿宁公主新婚燕尔之际,夫妻俩耐不住寂寞,在没有告知“管家婆”梁盈女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