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5月,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耿飚竟然发现中国援阿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失效;阿方无棉花资源却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从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牟利;军事上,阿方提出的项目数量远超其国防需求,甚至要求援助中华牌香烟等非必需品。 耿飚1909年8月26日出生在湖南醴陵一个贫困家庭,从小跟父母到水口山铅锌矿谋生,13岁就当童工,每天在矿井里干活,双手磨出厚茧。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经常参加矿区秘密会议,传递文件。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积极参与活动,晚上阅读资料,白天和工友交流。 1930年耿飚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投身行军生活。在长征中,他率部穿越雪山草地,指挥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晋察冀地区担任领导职务,组织部队设伏,指挥挖掘战壕。新中国成立后,他转入外交领域,1950年起在外交部工作,先任驻瑞典大使兼驻丹麦和芬兰公使,处理日常事务,后来担任驻巴基斯坦大使,出席会议推动合作,再出任驻缅甸大使,处理外交事宜。 1969年4月耿飚当选中共中央委员,同年5月出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他立即展开工作,巡视援助项目。这段外交生涯让他直接面对中阿合作的实际问题。中国在冷战中通过援助阿尔巴尼亚巩固政治联盟,提供大量物资、技术和基础设施,帮助阿提升生产能力。 耿飚的经历从童工到外交家,跨越革命和建设时期。他在外交岗位上注重原则和灵活性,处理多国关系,为中国对外工作积累经验。他的生涯反映了那个时代革命者的转变路径,从军事到外交,始终服务国家需要。 1969年5月,耿飚发现中国援阿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失效。这些化肥本该提升农业产量,但阿方管理不当,导致资源浪费。中国援建的化肥厂年产20万吨,平均每公顷土地分配400公斤,远高于中国国内水平。这显示援助规模巨大,却未得到有效利用。 阿方无棉花资源却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从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牟利。这个项目偏离援助初衷,本应帮助阿实现自给自足,但实际让中国额外承担原料供应和产品回购。纺织厂由无锡方面建设,完成后阿缺棉,中国虽棉花生产不足仍供应,加工后返销中国。这反映阿方在经济合作中追求利益交换。 军事上,阿方提出的项目数量远超国防需求,甚至要求援助中华牌香烟等非必需品。阿尔巴尼亚国土狭小,人口不多,军事需求有限,但清单包括大批武器装备和技术支持,外加非军事物品。中国援助军事项目旨在加强阿防卫能力,中苏分裂后阿支持中国,两国通过合作巩固联盟。 中国提供了大量贷款、工厂建设和技术培训,帮助阿在能源、交通和制造业提升水平。例如,援建142个成套项目,其中91个建成。这些援助在冷战格局下有政治意义,但阿方资源利用偏差让效果打折。耿飚通过巡视和会谈感受到需调整方式,确保援助落到实处。 阿方行为挑战了中国援助政策,本应增进友谊和帮助阿自力更生,却出现投机情况。中国经济相对贫困,仍向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帮助,特别是经济薄弱国。这段经历突出援助的双重性:政治巩固与实际执行的差距。 耿飚在任期内调查援助情况,向中央报告实际问题。1971年1月他返回中国,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处理国际事务,出席会议讨论联络事项。1975年他在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上发言,阐述观点。 1978年耿飚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参与决策过程。同年10月,他访问巴基斯坦,出席喀喇昆仑公路竣工仪式,强调合作。1980年5月作为国防部长访问美国,参观军事设施,参加会谈讨论国防议题。这是中国国防部长首次访美,推动中美军事交流。 1982年5月至1983年6月,耿飚担任国务院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参与决策。他的后期生涯从外交转向高层领导,处理国防和对外联络事务,延续了早期革命精神。 耿飚于2000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他的贡献覆盖军事、外交和国家管理,留下回忆录记录经历,为后人提供历史参考。他的逝世标志一个时代革命者的结束,但其工作影响持续。
1969年5月,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耿飚竟然发现中国援阿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
阳光少年万德努
2025-09-07 15:08: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