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冷板凳”!虽说马英九4次访陆,但一直没搞懂一件事:大陆对他的客气,根本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重要,而是出于对两岸同胞情谊的善意。 回想马英九前几次来大陆,不管是去南京拜谒中山陵,还是回湖南湘潭老家祭祖,不管是走进校园和青年学生聊天,还是去企业考察产业发展,大陆这边始终都是客客气气的。 但很少有人会说,这份欢迎是因为马英九个人有多特殊,毕竟大家心里都清楚,大陆这么做,看重的从来不是他这个“前领导人”的身份,而是他背后代表的两岸同胞之间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要知道,从1949年之后,两岸隔海相望这么多年,多少家庭分离,多少亲情被距离阻断,能有机会借着这样的交流让彼此走得近一点,能让台湾同胞多看看大陆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多感受些同胞间的温暖,为两岸关系缓和攒点人气,为将来的统一多攒点共识,这才是大陆一直以来的心意。 就像家里来了远方亲戚,哪怕过去有过些隔阂,主人家也总会拿出最大的诚意招待,不是因为亲戚多厉害,而是在乎那份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情分。 可马英九好像一直没弄明白这份善意的分量,他反倒觉得,大陆对他这么客气,是离不开他,是有求于他。好几次公开场合,他提到大陆对他的接待,话里话外总带着点“自己很重要”的意味,仿佛大陆愿意和他交流,是因为他能在两岸关系里起到关键作用,甚至把这种基于情分的包容,当成了自己能左右两岸关系走向的资本。 就拿他之前在一些活动上的发言来说,明明大陆是想借着他的来访推动两岸民间交流,比如让台湾青年多来大陆找工作、学技术,让两岸企业多些合作机会,可他有时候会把这些成果往自己身上揽,好像没有他牵线,这些事就办不成似的。 有一回他去某所大学和学生交流,大陆这边特意安排了优秀的青年学子和他对话,还精心准备了交流议题,就是想让台湾来的客人多了解大陆青年的想法,也让大陆学生听听台湾青年的声音,可他在发言里却时不时提自己过去在台湾的经历,还隐隐暗示大陆需要通过他来了解台湾年轻人,这话听着就让人觉得有点不对劲——要知道,大陆和台湾青年之间的交流渠道从来不少,不管是线上的互动,还是线下的研学、实习,早就有很多年轻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沟通,哪里需要靠某一个人来“搭桥”? 更让人觉得遗憾的是,他好几次在涉及两岸核心问题的表态上,总绕着“九二共识”打太极,明明知道“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所有交流能顺利推进的前提,可他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含糊其辞,反倒时不时提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好像觉得只要大陆对他客气,就会在原则问题上让步。 可他忘了,大陆的善意是给两岸同胞的,不是给某一个人的“特殊待遇”,客气的背后,是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坚持,是对民族大义的坚守,这一点从来都不会变。 之前他第四次访陆的时候,大陆依旧保持了应有的接待规格,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和前几次比起来,少了些过去的热络,多了些理性的观察。毕竟大家慢慢发现,不管大陆怎么释放善意,马英九好像始终没跳出自己的思维局限,没能真正理解大陆推动两岸交流的核心诉求,反而总把客气当“特权”,把包容当“依赖”。 后来他回到台湾,再提到两岸关系的时候,能获得的关注越来越少,之前那些围着他的声音也淡了下去,这时候他才慢慢体会到,自己坐的原来是“冷板凳”——不是大陆故意冷落他,而是他自己没能看清形势,没能接住大陆递过来的善意,等到想明白的时候,才发现已经错过了真正推动两岸关系的机会。 其实说到底,大陆对台湾同胞的善意从来都在,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是真心为两岸和平统一努力,为两岸同胞谋福利的人,大陆都会欢迎。但这份善意绝不是无底线的妥协,更不是给某个人的“护身符”,谁要是把这份情分当成自己的“资本”,看不清自己的位置,最终只会被时代和两岸同胞甩在身后,只能坐在“冷板凳”上,看着别人为两岸统一实实在在地做事,而自己却只能沦为旁观者。
马英九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冷板凳”!虽说马英九4次访陆,但一直没搞懂一件事:大陆对
阿智通鉴
2025-09-08 11:42:32
0
阅读:83
用户10xxx62
不要理这种无耻之徒!让它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