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风-5C亮相的时候,旁白说可以覆盖全球,而到了东风-61的时候却只说了型号,达成的效果,或者说性能只字未提,你说这意味着什么? 东风-5C是成熟的液体洲际导弹,大方给出“覆盖全球”这种底线威慑的清晰信号,让对手心里有底;东风-61则是新面孔,阅兵只露型号和发射车,性能参数一概不讲。这种“说清楚”与“不说清楚”的切换,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威慑逻辑。 为什么现在不讲东风-61的性能?很简单:它的威慑力恰恰来自“你不知道我有多强”。公开参数会被对手反推拦截方案、规划反制;保持神秘,对手就只能按“上限”去猜,防御成本直线上升。 你想想,美军智库和媒体现在也只能确认“有东风-61这么个东西”,具体射程、载荷、突防手段全是问号,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压迫感。 再看命名的“跳代”:直接从东风-41跳到东风-61,中间空缺的代号让外界更难摸清楚技术谱系与代际跃升幅度。这种命名策略进一步放大了不确定性,等于在说“别用老经验来套我”。 还有个细节:以往新装备亮相常伴随试射视频或性能解读,东风-61却只有阅兵画面。这不是低调,而是把“亮相即威慑”用到极致——我让你看到我有,但不告诉你我能做什么,你敢赌吗?这种“展示存在+隐藏能力”的组合拳,比直白的数据更有压迫力。 从对手反应也能看出来:阅兵之后,西方分析界普遍表现出“知道有但说不清”的焦虑。这种焦虑本身就是威慑的一部分——当对方连你的武器定位都归类不了,又怎么敢轻举妄动?把对手拖入“高不确定性”的决策困境,正是东风-61此刻的价值所在。 当然,这不是为了耍神秘感而神秘感。等技术成熟、战略需求合适的时候,该说的自然会说。但在现阶段,“只给型号、不给参数”的做法,既保留了战略模糊空间,又维持了底线威慑的可信性,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威慑策略。 回到开头的对比:东风-5C的“说清楚”,是在宣告“我能保底”;东风-61的“不说清楚”,是在传递“我能上限更高,而且你不知道高到哪里去”。这一明一暗、一静一动,共同构成了更立体、更有弹性的战略威慑体系。
我认为,东风-61很可能是氢弹!而不是原子弹。因为,从东风-5系列,到东风-31
【67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