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年毛主席写给任弼时的,我看了半天也没看懂,请赐教。 1950年10月27日,北京。天还没亮,任弼时去世。突发脑溢血,抢救没成功,人没留下遗言,走得太快。 那时候他才46岁。 消息送到中南海。毛泽东看完,放下纸,不说话。谁都不敢催。 过了会儿,他提起笔,写了一句话:“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不是那种照着念的客套话。他和任弼时之间的事,太长,不用说别人都懂。 但这几个字,后来被人贴在《任弼时同志逝世纪念集》的扉页上,又被写进报纸、挂进档案馆,一留就是几十年。 回头看,他们俩的关系,不是那种上下级的公事往来,也不全是革命搭档。 更像是一种长期积下来的默契,不用讲太多。你在那儿,我放心。你说话不多,但我听得进去。 往前推几十年,1915年,长沙。 一所叫“第一师范”的学校。毛泽东已经在那里混了两年,那时候他刚二十出头,搞活动、写文章,是个活跃分子。 任弼时小两岁,刚进校,老实,不爱多说话。 可书念得快,观察也细。 两人不算多来往,但都知道对方。后来毛组织“俄罗斯研究会”,任弼时跟着参加。 再后来,两人各自上了不同的路,但方向没变。 1921年,任弼时被派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念的不是学位,而是一门“怎么干革命”的课。学了一年多,1922年回国,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从那时候起,基本就是一条道走到头。 中央让他去哪他就去哪,干青年,干组织,干宣传,哪里缺人他就去哪里。 1928年、1929年,他连续两次被抓。 不是小事。 那会儿只要被抓进去,出来的可能性不大。他撑了下来。敌人找不到证据,但刑没少上,头也从那时起开始不好。 后来常年头晕、犯虚。他从来不提,也不耽误活干。 长征以后,任弼时去了延安。那时候的他,已经是一摞摞文件背后的处理人。 写材料、组织干部,事事都过他手。 会议多的时候,连轴转,有时夜里一两点,窑洞还亮着灯。别人劝他早点休息,他说“改完了再睡”。 1945年中共七大之后,中央书记处成立五位书记。 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加上任弼时。他是最年轻的,也是身体最差的。 书记处里,他多负责组织方面的事,还有青年工作。大事要过目,小事要处理。别人能分出去的工作,他接得住,也能扛住。 到1949年,身体已经非常不行了。 那年春天,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他本来不该去了。医生不止一次建议静养。可他硬是坚持去了,会议期间还晕过去一次。 会后直接被送去玉泉山休养。 毛泽东知道后,派人送去一缸金鱼,还写了封信,叫他安心养病。 信很短,不带任何官话,就两三句问候。 任弼时回信,说“谢谢主席关心”。鱼缸他摆在书桌旁,每天看上几眼。 可没多久他就说要工作,他不习惯闲着。 中央考虑后,同意他恢复工作,每天不超过四小时。毛批了这件事,还专门注明“只负责组织和青年工作,不能太累”。 但这“四小时”只是纸面上的安排。 他一回到办公室,很快就又是八小时。材料多,他一份一份看完再批。批不完不走,他说:“每天都要推进一点,不然总是积着。” 身体撑不了多久。1950年10月,中共中央正在密集研究朝鲜战局的对策。 抗美援朝的大决策就在那一段时间形成。任弼时每天都在参与。有一天开会开了一整天,回去后脑血管出事,倒下了。 抢救时还能动眼,试图和人打招呼,但说不出话,过了两天,人没了。 第二天早上,毛泽东去了他家,站在灵车前面,眼圈红了。 不说话,跟着送出门。那是景山东街,风有点凉,街上不吵。有人在旁边默默看着,说毛主席那天像是一下子老了几岁。 灵柩抬去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追悼大会。 社会各界代表都来了,叶剑英在悼词里,说任弼时是“党的骆驼”,一直负重前行,从不抱怨。 追悼会那天,《人民日报》整版出了报道。 照片上,任弼时躺在灵堂,身边是黑纱和白花。台下很多人戴着白袖章,低着头。有老工人、有学生、有干部,还有不少人看了报纸才赶来的。没有喧哗,没有口号,就是静静站着。 十一月,《任弼时同志逝世纪念集》出版。 毛泽东写了题词,就那几个字:“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写完以后,他没再提。 题词被中央档案馆收存,又印在纪念集中封,字迹很熟,是他惯用的书风。 这些年说任弼时,说得最多的是他的“无私”和“奉献”。这些词都不新鲜了。 可你真去看他留下的材料,不多,写信、开会记录、工作备忘,几乎没有私人内容。他不是那种爱留话的人。 别人回忆他,也都是说“低调”“少说多做”“不争不抢”。 他没留下什么“名言”,也没搞出什么“传奇”。 不善言辞,不露情绪,工作时眼神一直盯着纸,看完一页批一句,写完放边上。旁边人想打断他,他抬头看一眼,然后继续看稿。 毛泽东曾对身边人说,任弼时办事踏实,交给他的事,从来不出岔子。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不是在追悼会,也不是写文章的时候,而是一次内部布置工作时,随口提的。 说明他是真的信。
这是当年毛主席写给任弼时的,我看了半天也没看懂,请赐教。 1950年10月27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08 23:34: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