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黄加震的历史日记:1963年8月28日 星期三 我到东沟中学报到,周校长安排我教新高一语文并任班主任,一周24节课。随后到教导处领教材、课程表,后勤组领饭票、认宿舍,午后熟悉环境并购置生活用品,杨主任提醒需备电筒、蜡烛和煤油灯应对停电。整理好宿舍后,我翻了课文和参考书,因大学学过,三小时备好一周课。班务计划需等新生档案到后研究人事再定,心中已开始规划开学第一天的教学常规。 1963年8月29日 星期四 新生报到日,54名新生(31名女生、23名男生,85%为农民子女)完成交费、领书,进行教室扫除、开班会,交代上课常规并组建临时班委以保障教学秩序。这些新生朴实本分,无迟到旷课情况,但审视其仪表,暂未发现适合当班长、学习委员等职务的人选。因审阅档案是当务之急,遂决定通过“毛遂自荐”或“临时指派”的方式组建临时班委。 1964年8月25日 星期二 暑假在上海父母家时,我于8月20日接到调函,被调至××初级中学。我纳闷不已,自己教高一一年,班级语文联考成绩学区前列,班主任工作获肯定并评上县模范班主任,《班主任日记》还在区教育会议展览,家长也认可。家人对此各有看法,父亲认为可能因无背景被挤或得罪领导,母亲觉得或许是提升,姐姐则认为工资不变就好。8月24日报到,学校距县城20多里无公交,我花5元(占工资三分之一)让自行车载人送到校。学校在芦苇荡中,有护校沟,校舍为四排平房,教师宿舍简陋,但校园有花木、树林等点缀,北边小街物资丰富,除交通不便,是不错的水乡,我情绪渐稳并写信报平安。 1964年11月23日 星期一(一场出卷风波) 期中语文考试,我教的初三甲班成绩领先,却引发风波,有人称我出卷、定参考答案,应退出排行,我同意后,仍有人说我出卷难、整人、显摆水平,此次考试及格率54%,优良仅3%。我称考题“双基”内容不超纲,难度中上,符合学生实际,且区县调研卷难度更高,我校成绩差应引为教训。在语文教研会上,我说明卷面意图和评卷见解,指出难易以大纲考纲为准,中考择优录取,教研员排行是考分论质量的游戏,所谓“整人”“显摆”之说很可笑,总算说服了部分人。 1964年12月1日 星期二(师徒合同) 教导主任遵校长意见,让25岁、高二文化、有三年代课经验但未教过初三的民办教师朱某拜我为师,以应对民转公考试。我建议朱某先代一两轮初一初二,获校长和主任认可。此后我们办公桌、宿舍都调到一起,方便交流。接触中我发现他读书少,语文专业知识薄弱,“双基”底子差,甚至不懂一些常识,担心误人子弟,告知教导主任,主任称其靠关系进来,且学校缺语文老师,只能如此。 1964年12月3日 星期四 我本着“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的原则带朱某,先给他看我的12本《班主任日记》,让他提意见以明确“教书育人”宗旨,再提出听他的课并点评、为他补课,还邀他听我的初三课。但两周过去,他既未请我听课,也未听我的课,反而私下翻我相册和书信,点评我的家族像“资本家”,父母“不是劳动人民”,我和姐妹像“少爷小姐”,还谈及我的大学生活等。我得知后很生气,他道歉并说下不为例,我强调“师徒乃君子之交”。之后我未锁书桌,他未再翻动,我原谅了他,继续指点他语法修辞,邀他听课以缓解疏远感。 1964年12月4日 星期五 周末来临,单身的我羡慕有家之人。冬至将至,我和北大读书的弟弟都无法回家祭祖,想起父母曾因子女在外团聚少斗嘴的场景,朱某翻相册的行为勾起了我的思亲之情,尤其想念妈妈和姐姐做的“狮子头”。我觉得42元工资将自己捆在异乡,反而羡慕朱某,他代课工资虽低但家近,能常回家团聚,农忙躲在学校,还能骑车四处走。而我节假日无家可归,无街可逛,去县城路途远且累,日常仅在办公室、饭厅、宿舍三点一线,乡村教师生涯单调、枯燥又寂寞。
退休教师黄加震的历史日记:1963年8月28日星期三 我到东沟中学报到,周校
博文忆览说
2025-09-09 19:05: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