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八王之乱进入下半场,裴頠找到张华、贾模,希望废黜贾南风。裴頠的计策很不错,可惜张华、贾模都没这个魄力,选择明哲保身,没有担当。 裴頠,河东裴氏,位列尚书左仆射、侍中,是西晋的顶梁柱。裴頠与贾南风是表姐弟关系,贾南风的母亲郭槐是裴頠的姨母,关系不一般。 290年,晋武帝病逝,司马衷继位,大权落入贾南风手中。贾南风为了掌权,除掉辅政大臣杨骏、司马亮、卫瓘,然后又借机杀掉楚王司马玮,控制了朝政。 裴頠是八王之乱第一阶段主要参与者之一。起初,杨骏的亲信刘豫率禁卫军杀出来,准备去找杨骏,一起包围皇宫,擒拿贾南风。裴頠欺骗刘豫,说杨骏早已逃走,劝他去“自首”从宽处理,刘豫不知是计,被夷灭三族。 贾南风能顺利夺取权力,离不开裴頠的支持,但裴頠并非坏人,而是威望极高的青年才俊。裴頠不满意杨骏胡乱封赏,以及任人唯亲,他希望朝政能步入正轨,迎来盛世,却同样厌恶贾南风的胡作非为。 裴頠有能力、有威望,也有魄力,加上与贾南风的特殊关系,故而官运亨通,进入朝廷中枢。从291年到300年,将近10年的时间,西晋局势相对平稳,主要是裴頠、张华的功劳。 张华、裴頠努力下,局势相对平稳,但贾南风却滥杀无辜,迫害忠良,任用许多奸佞之臣,并仇视太子司马遹。如此,西晋暂时平静的局势下,实则暗流涌动。 裴頠眼光独到,他知道西晋此种局面不会长久,大风暴即将来临。只要贾南风还在这个位置上专权,代愚痴皇帝司马衷行使权力,八王之乱的下半场很快就会到来,到时谁都无法幸免。 如何避免八王之乱扩大化呢?裴頠连夜找张华、贾模,提出自己的看法。裴頠建议废黜贾南风,以天子名义册立太子母亲谢淑妃为皇后,而自己平日与禁军关系较好,可以争取他们支持,行动不会有啥问题。 废黜贾南风,也就是当朝的皇后,而且是代皇帝行使权力的皇后,张华、贾模陷入了沉思,他们不敢迈出这一步。张华、贾模,终究是太老了,缺乏魄力。 贾模,贾南风的族兄,能力强悍,善于处理政务,为人也和善。贾模能身居高位离不开贾南风支持,但贾模并不参与贾南风的“坏事”,还多次劝谏妹妹,希望妹妹凡事要适可而止。 张华,西晋当朝丞相,出身寒微,年近六十还没默默无闻,是贾南风一手把他提上来。张华政务能力强,却同样没魄力,他知道贾南风这么做有隐患,却不敢放手一搏,支持裴頠。 裴頠提出废黜贾南风,册立谢淑妃时,贾模六十岁,张华差不多七十,已经垂垂老矣,都不愿意承担这份风险。裴頠则三十出头,年轻有为,他一直想振兴西晋王朝,开创盛世,浑身都是劲。 张华、贾模不敢行动,便告诉裴頠:“皇帝都没废黜皇后的意思,我们岂能这么做呢?况且,贾南风亲信众多,一旦起了变故,我们也控制不住局面。还不如好好劝谏皇后,希望这几年没啥大事,我们还能在家终老。” 皇帝没有废黜皇后的意思,只是张华、贾模的借口而已。很简单道理,司马衷啥也不会,一个愚痴皇帝,生活都无法自理,一切都是贾南风说了算,自然就皇帝没有废后的意思。 张华、贾模不支持裴頠废后,关键在他们太老了,缺乏年轻人的魄力。张华、贾模知道贾南风继续这么折腾下去,八王之乱迟早要进入下半场,一旦贾南风处死太子,局势就不可收拾,但他们不想阻拦,而是选择躺平。 朝政“三剑客”,年轻的裴頠充满活力,奈何张华、贾模不给力。没有张华、贾模的支持,裴頠势单力孤,也无法独自完成废后,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风险,故而只能作罢。 贾模不支持裴頠废后,却一如既往地劝说贾南风善待太子,把司马遹当成自己的儿子,不要闹矛盾。贾南风不听,还认为贾模胳膊往外拐,便找个理由把贾模贬谪外地。 299年,贾模郁郁而终,没能看到第二年的大风暴。张华彻底躺平,贾南风想要处死太子司马遹,明眼人都看出来,他却没有阻止。裴頠知道这回事,还想办法联络宫内禁军,但没有张华点头,裴頠也无法调动人马。 300年,贾南风终于动手了,先是废了司马遹,将其囚禁起来。旋即,贾南风派孙虑拿着“药酒”去赏赐司马遹,司马遹不喝,孙虑便用药杵将其敲死。 司马衷就司马遹一个儿子,如今司马遹被杀,西晋就没了储君,各路诸侯都认为自己有资格继承皇位,八王之乱进入下半场。赵王司马伦先动手,立刻处死贾南风,顺带除掉平日反对自己的张华、裴頠,并夷灭三族。 裴頠是能人,奈何没有得力盟友,否则西晋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张华、裴頠、贾模三人联手,并争取禁军支持,废黜贾南风问题不大,而司马遹尚在,也没人敢轻举妄动,可惜张华、贾模选择自保,结果依然不能善终。 如果历史能穿越,张华、贾模知道唐朝张柬之的故事,也许敢放手一搏。张柬之已经八十多岁,依然可以把武则天拉下来,江山还给李家,否则唐朝的历史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周朝”。
695年,72岁武则天宣32岁薛怀义共度良宵。薛怀义沐浴更衣后,急匆匆跑去寝宫,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