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既然中国在9.3阅兵中亮出底牌,美国在台海已无胜算,现在我们需要详细的中国新装备技术报告。” 9.3阅兵那天,中国展示了一堆新家伙。美国专家点评,说这些装备让他吃惊,激光、AI和无人机,预示未来战争变样。 中国亮出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可以进行大幅度横向机动,与传统弹道导弹的固定轨迹截然不同。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当时评价说,这种不规则机动让现有反导系统几乎“瞄不准”。 事实上,美国军方自2017年起就投入数十亿美元研发同类高超音速武器,但直到2024年仍未能实现正式列装。 在更早之前,中国内部的科研团队便已开始尝试突破拦截逻辑。 负责东风-17气动外形设计的专家后来回忆,团队最初提出的“跨大气层滑翔体”概念被认为“超前”,但正是这种思路,让导弹具备了绕过敌方防御圈的可能。 阅兵场上的一瞬,是多年技术试验的结晶。 同一场阅兵中,攻击-11隐身无人机的出现也让人侧目。这款飞翼布局的无人机采用了全向隐身设计,既能执行高风险区域的侦察,也具备精确打击能力。 无人机集群战术早已在叙利亚和乌克兰战场被反复验证,而攻击-11的实机亮相,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已进入实战化。 资料显示,该机在西北试飞时,曾进行过与歼-20的联合编队演练,模拟渗透敌方防空圈的复杂任务。 至于轰-6N,是老机型的全新升级版本。它不仅首次具备了空中加油能力,还能挂载空射弹道导弹。冷战时期,美苏都曾尝试过类似组合,但真正形成部署的并不多。 轰-6N的配置意味着解放军具备跨区域纵深打击的能力。美国《防务新闻》曾指出,这种机型一旦编入战斗序列,将迫使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基地布局进行重新评估。 当然,阅兵场上的这些装备并不能简单等同于“胜算”。军事效能受制于训练水平、指挥体系和后勤保障。 2017年,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护航时,一度因远洋补给链条不足而面临尴尬,这类问题提醒外界:新型武器只是整体作战能力的一部分。 如果把镜头再拉远,台海局势更凸显这种复杂性。台湾周边地形素有“天然航母”之称,美国在亚太维持了数十年的军事存在,基地网络和盟友体系密布。 即便如此,美国国防部的报告承认,中国新装备的出现“改变了美军的风险评估模型”,尤其是在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方面。 不过,军事技术更新迅速,今天的“王牌”可能很快就会被新技术替代。中国在部分领域确实取得了显著突破,但与美国整体实力相比仍存在差距。 这也是为什么在官方表述中,多次强调军事现代化建设是“防御性”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地区稳定,而非针对特定国家。 反观美国,频繁炒作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却很少提及自己在全球700多个海外基地的存在。这种“选择性叙事”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阅兵所展现的新武器只是一个表层信号,如何运用这些能力维护和平,而不是加剧紧张。这一点,才是解放军现代化最想传递的信息。
一个奇怪的现象。欧美都不在研发高超音速导弹,为什么中国却要不断加大力度研发?
【257评论】【2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