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20年时间,花了国家那么多钱,搞成这样,我是有罪的。”1993年冬天,高伯

史迹萌报屋 2025-09-11 04:18:14

我花了20年时间,花了国家那么多钱,搞成这样,我是有罪的。”1993年冬天,高伯龙在实验室里盯着那台“罢工”的激光陀螺工程样机,声音沙哑地对团队成员说出这句话 1993年,一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当众说出“我有罪”,声音里满是愧疚。他觉得,自己花了国家那么多钱,耗了快二十年,却在关键鉴定会上把项目搞砸了。 他叫高伯龙,一个本该在理论物理世界里遨游的清华才子,却在47岁那年,一头扎进了谁也看不懂的激光陀螺研制中。这东西,是国之重器的“眼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已经把激光陀芋玩得风生水起,从实验室到战斗机,领先我们不止一个身位,还把技术封锁得死死的。我们不是没试过,但很快就中断了。 直到1975年高伯龙的加入。他一看就明白了,但也看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美国主流的“二频”方案,需要纳米级的超精抛光工艺,这在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到了1984年,实验室样机通过了鉴定,算是初步成功。可新的风暴又来了:美国人宣布,他们放弃了“四频”研究。这下,高伯龙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但他心里有底,他判断美国人在研究中犯了致命的错误。 为了省钱,他亲自推着板车,在长沙火车站的工地上,冒着大雨从废料堆里扒拉大理石,因为那是做基座的好材料。他说,能“省一分是一分”。 最难的是镀膜,穿透率要求达到万分之一,而国产设备的极限只有千分之一。他只能带着学生,像钉子一样守在电子溅射机旁,死死盯着火光,生怕一眨眼就前功尽弃。 长沙的夏天,实验室热得像个蒸笼。他总穿着一件廉价背心,汗水浸透,后背长满了痱子。“背心院士”的外号,就是这么来的。 1993年那次“罢工”事件后,有专家要求项目下马,别再浪费钱了。65岁的高伯龙,当场立下军令状:给他一年,一定解决。 那一年,他像在燃烧自己。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哮喘犯了就裹紧军大衣硬扛,一个月暴瘦12公斤,甚至偷偷把自己的退休金都垫了进去。 2017年夏天,弥留之际,老搭档丁金星来看他。他躺在病床上,泪流满面,嘴里念叨的,还是那款没能完成的新型激光陀螺。 同年12月,高伯龙走了。告别挽联上,一句“该休息了老头子”,让无数人潸然泪下。他这一生,就是把光刻进了民族的命脉里,永不停转。 信息来源 《永不停转的“陀螺”》 《高伯龙:奋斗40载成功研制激光陀螺》

0 阅读:36
史迹萌报屋

史迹萌报屋

屋内萌报,历史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