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在沈阳东华门原日本宪兵队本部地下发掘出的部分遗骨里,有一对拷在一起的

史面的楚歌 2025-09-11 07:23:06

1997年,在沈阳东华门原日本宪兵队本部地下发掘出的部分遗骨里,有一对拷在一起的男女尸骨。正值光复八十周年之际,向先烈致敬!这些尸骨现陈列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信息来源: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日本侵华罪证展》《九一八历史陈列》 1997年冬天,沈阳东华门的工地上,寒风卷着冰碴子直往人脖子里钻。工人们正猫着腰挖地基,铁锹碰着冻土的“咔嗒”声里,突然传来一声闷响,铲头好像碰到了硬东西。 “快停下!”有人扯着嗓子喊。众人凑过去扒开冻土,底下赫然露出几段泛着青白的骨头。 最让人心惊的是,两具骨头架子手腕上还锁着副生锈的手铐,骨头冻在一起,分都分不开。在场的老人们直叹气:“这地儿,当年可是日本宪兵队的魔窟啊……” 消息传到文物局,考古队连夜赶来。寒风里,队员们猫着腰蹲在坑边,拿着小毛刷一点点扫去骨头上的浮土。 男尸的左腿骨裂得像碎瓷片,裂缝里还卡着细铁屑;女尸的肩胛骨错位变形,后颈骨上有道深深的勒痕。两具骨头紧紧贴着,像生前互相搀扶着,连死都没松开手。 清理时,大家在女尸领口发现片红布,包着半粒干瘪的高粱米; 男尸裤腰上挂着枚铜纽扣,模模糊糊能认出个“中”字——老人们说,这可能是当年东北军制服上的扣子。 这地方从前是日本宪兵队本部。从1933年到1945年,两千多“政治犯”被关在这儿,有抗联的联络员、地下党交通员,还有爱国学生。 附近老人回忆,那会儿夜里常听见惨叫声,隔着几条街都能吓醒,大家都管这叫“活地狱”。 铁刑具、皮鞭子、电棍子,什么狠招都使过。遗骨上的伤痕,钝器砸的、烙铁烫的、铁链磨的,哪道不是疼到骨头里的罪? 2022年,经过多方考证,这对遗骨的身份终于弄清了:男的是抗联十军战士赵一楠,女的是他的战友张兰。 1943年冬天,他俩在传递情报时被抓。日本鬼子用尽了手段,三天三夜没停手。最后,两人被活埋在后院。牺牲时,他们的手还铐在一起,在地下躺了五十多年。 现在这对遗骨摆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恒温展柜里。玻璃罩下,锈迹斑斑的手铐还锁着他们的手腕,旁边摆着手铐的复原模型,还有标着当年刑讯室位置的老地图。 2019年展区重新布置后,好多人站在这儿掉眼泪——孩子们扒着玻璃瞪大眼睛,年轻人盯着展牌发愣,老年人抹着眼泪小声说“安息吧”。 有位白发大爷站在展柜前,掏出手帕轻轻擦了擦玻璃,像是怕碰疼了里面的骨头。 这些年每到抗战纪念日,展柜前总摆着鲜花,烛光映着遗骨。 讲解员说,这两位没留下名字,只能叫“先烈”,可不管是谁,咱们都得记着。 有回下大雪,馆外风呼呼刮着,馆里却静得能听见脚步声。有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站在展柜前,轻声说:“宝宝,你看,这些叔叔阿姨是为了咱们现在的日子,才受这么多苦的。” 展柜外的东华门,现在早不是当年的模样。地铁里人挤人,商场飘着热奶茶的香味,孩子们在马路上跑着玩,老人们在树下下象棋。 可地下的英灵没走,他们看着今天的太阳,看着孩子们不用再躲炸弹,看着中国人挺直腰杆走路,一定特别欣慰。 这些骨头没名字,可他们代表的是千千万万牺牲的先烈。他们的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来得不容易,历史这堂课,永远不能忘。 下次去博物馆,记得在展柜前站一站。那些冰冷的骨头,是活着的历史;那些没说出口的故事,是刻在咱们骨头里的根。

0 阅读:0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