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最大的问题是长期缺乏战马! 明军野战八旗骑兵屡屡吃亏,明初能追着蒙古人打,是因为骑兵管够,明末缺乏骑兵,得不到战场主动,只能被动防御。明朝只能用“少而精”来培养精锐骑兵,但是关宁铁骑数量太少了。 明朝是怎么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众说纷纭,原因当然也非常复杂。 今天“史书凌轩阁”不从宏观层面描述明朝士兵战力衰落的原因,我得聊一匹马的故事。 不过别误会,这不是一匹普通的马,而是成千上万匹战马。 它们原本是明朝军队在战场上最重要的资本,却在一个关键的时代,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而这一切,竟然和一位二十年不怎么上班的皇帝——万历,有直接的关系。 没有马,再强的军队也打不了仗。 明朝刚开始的时候,为什么能追着蒙古骑兵打? 很简单,因为他们自己的骑兵也多,马匹充足,来去如风,主动出击根本不是问题。 可到了明末,局面完全反过来了。 李自成、张献忠在内地折腾,清军(那时候还叫后金)在东北不停叩关,明朝军队却越打越被动。 问题出在哪儿? 最直接的原因:明军没马了。 你想象一下,战场就像一个大棋盘,没有骑兵,就等于没有“车”和“马”,只能靠“兵”和“炮”慢慢挪。 而对手八旗军呢,是实打实的草原骑兵风格,来去如风、聚散自如,打得赢就冲,打不赢就跑,明军根本追不上。 没有足够的马,明朝大军团根本不敢出去打野战,只能缩在城里、靠修堡垒和放火炮勉强支撑。 这叫“被动防御”,说白了,只能挨打、没法还手。 明朝后期也不是完全没有骑兵。 他们走的是“少而精”的路线,比如后来有名的“关宁铁骑”,就是将领自己培养的精锐骑兵。 关宁铁骑只有一万八千多人,出自今天的山东与辽东一带。 关宁铁骑最让人惊叹的是他们几乎打遍了天下。 几十年间,他们从东北打到关内,又转战陕西、四川,甚至远赴云南,之后还能千里回师、再度北上。 他们不仅跟蒙古骑兵交手时屡占上风,还曾击退八旗精锐、追杀李自成、清剿张献忠,更有传言他们甚至曾策划刺杀多尔衮。 到了清朝初年,即便主帅换成了吴三桂,这支队伍仍然保持强劲战力,一度让清廷亲王们不敢迎战,连康熙皇帝也曾下令八旗军避免与其正面野战。 关宁铁骑装备好、待遇高、战斗力强,但问题是——数量太少了。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八旗骑兵,他们再能打,也架不住对方人多。 这就好像你请来了一个武林高手,可对面来的是一整支军队,高手再强,也双拳难敌四手。 所以你看,明朝不是没有尝试补救,但他们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马短缺的问题。 没有马,就组织不起成建制的大规模骑兵;没有大规模骑兵,在北方平原上就几乎没有话语权。 是谁把明朝的战马“弄没了”?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明初还马匹充足,怎么到了晚期就一匹马都难求了呢? 答案出在管理上,而出问题的,正是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在位时间很长,但他有将近二十年基本不上朝、不理政务。 朝廷大事几乎陷入停滞,而其中最受影响的就是“马政”——也就是养马、管马的制度。 早在隆庆皇帝时,朝廷就已经变卖了一半的战马。 而到了万历这一朝,他干脆下令把大明2.5万匹战马全部卖掉了。 这相当于什么呢? 就像是把你家仓库里所有能下蛋的母鸡都卖了,换来的钱花完就没了,而之后再想吃蛋?没门。 朝廷不再自己养马,那军队用马从哪里来? 只能临时买、或者靠少数部落进贡,又贵又不稳定。 但这还没完。 万历皇帝还特别喜欢向太仆寺(负责马政和军储的机构)“借钱”。 打仗缺钱,借;儿子结婚缺钱,借;自己吃喝玩乐,也借;就连各地藩王进贡之后要发的赏银,也从这个管马的部门出。 这样一来,太仆寺根本存不住钱,更别说重新建设马场、购买战马了。 正是因为从万历开始,朝廷不再系统养马、管马。 到了崇祯皇帝时,明朝连一支像样的骑兵都组织不起来了。 野战打不赢,只能退守城池;军费越来越紧张,民心也越来越散。 李自成破北京、清军入关,看起来是崇祯十七年的事,但其实败因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种下。 所以说,历史的转折有时并不需要千军万马当场冲杀,而可能只是源于某些看似不起眼的决策。 一匹战马,背后是战略的眼光与责任。 没有人用心经营,再强大的家底也会被掏空。 明朝的灭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从一匹马、一匹马地消失开始的。
全世界时间最长的一次飞行,一架塞斯纳172飞机在空中飞行了近65天,这架飞机于1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