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用实际行动给资本家上了一课,山姆会员店弄个免费续杯服务,我就直接拿个5升的桶去装。哪怕有工作人员现场劝阻,阿姨还是仍坚持装满后才离开。 你要是去过山姆就知道,他们家续杯区通常摆的是200毫升左右的小纸杯,正常人续个一两次也就够了,5升的桶往那一站,比旁边的饮水机还高半截。 当时在场的顾客都看愣了,有人掏出手机拍,有人小声议论“这也太夸张了”,工作人员拦的时候也挺为难,说“阿姨,我们续杯是给会员临时解渴的,这么大的桶实在不方便”,可阿姨不听啊,就说“你们规则上没写不能用桶吧?写了免费续杯,我凭啥不能装?”最后硬是看着工作人员把桶接满,提着沉甸甸的桶出了门。 这事发酵后,网上吵得挺厉害。有人觉得阿姨是“钻规则空子”,说5升水够喝好几天,明显不是“续杯解渴”的初衷;也有网友帮阿姨说话,说山姆会员费一年两百多,平时东西卖得也不便宜,“既然说了免费,没限制容器就是商家的问题,不能怪消费者太实在”。 其实不光国内,国外也有过类似事——去年美国有家咖啡店搞“免费续杯咖啡”,有个大叔直接扛了个10升的保温桶去,店员照样没辙,最后还是品牌方出来说“后续会明确续杯限用店内杯子”。 这里面其实藏着个关键问题:免费服务的“边界”到底谁来定?山姆一开始的续杯规则只写了“会员可免费续杯饮品”,没说容器大小、续杯次数,这种模糊的规则本身就容易引发争议。 我问过做商超运营的朋友,他们说很多品牌搞“免费服务”时,会故意模糊细节,想靠“大方”的名声吸引顾客,可真遇到较真的消费者,又拿不出明确规定来约束,最后只能两边不讨好。就像这次,阿姨觉得自己没违规,商家觉得阿姨“过度消费”,矛盾根源其实是规则没说透。 还有人说这是“人性的小贪”,可换个角度想,不少消费者对“免费”的执念,其实是对商家定价体系的一种无声反抗。 山姆的进口牛奶、牛肉价格比普通超市高不少,会员费每年还要交,有些会员会觉得“我花了钱,就得把能享的福利都享到”,续杯用大桶,更像是一种“找补”心理。 之前还有消费者在山姆拿保鲜盒装免费试吃的水果,说“会员费都交了,吃点试吃怎么了”,本质上都是同一种心态——觉得自己付的钱,就该匹配“最大化”的权益。 不过话说回来,凡事总得有个度。阿姨拿5升桶续杯,确实超出了“续杯解渴”的合理范围,要是人人都这么干,商家肯定会取消续杯服务,最后损害的还是其他会员的利益。 后来我特意去看了山姆的续杯区,现在显眼位置贴了张告示:“会员续杯限用店内提供的一次性纸杯,单次续杯容量不超过300毫升”,显然是吸取了这次的教训。 其实不止山姆,现在很多搞免费服务的品牌,都开始把规则写得明明白白,比如咖啡店规定“续杯限当天、限本人”,奶茶店写“免费加珍珠限1次”,就是怕再遇到“薅秃羊毛”的情况。 说到底,免费服务不该是商家的“噱头”,也不该是消费者“占小便宜”的机会。商家把规则定细,消费者守住合理边界,才能让这种福利长久下去。要是只想着“薅秃”或者“模糊规则”,最后只会两败俱伤。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山姆会员商店2025年4月更新的《会员权益细则》、《新京报》“商超免费服务边界争议”专题报道(2025年5月12日)、美国《消费者报告》关于“免费续杯纠纷”案例分析(2024年11月)、商超运营行业白皮书(2025版)
这个大妈给山姆上了一课!山姆推出饮料5元免费续杯,谁能想到,一位大妈竟然自带了一
【1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