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扔下丈夫儿子不辞而别,丈夫张文裕翻遍北京城找不到人,17年后,一个白发老太太站在家门口,儿子愣住了,突然冲过去抱着她嚎啕大哭。[紫薇别走] 张文裕拿着这张纸条,手在颤抖,妻子从未有过如此反常的举动,询问同事朋友,甚至报了警,但所有人都表示不知情,王承书就像人间蒸发一样,再无音讯。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出现在北京的四合院门口,她穿着朴素的蓝色中山装,脸上布满皱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 17年的分离、疑惑和思念全部涌上心头,母子二人紧紧拥抱,泪水打湿了彼此的衣襟,邻居们闻声赶来,都被这个场面深深震撼了。 王承书这17年并没有离开祖国,而是去了一个绝密的地方执行特殊任务,钱三强找到她,希望她能加入一个绝密项目,这个项目关乎国家安全,需要她立即前往西北地区,从事铀浓缩技术研究。 不能透露去向,不能与家人联系,不能发表任何学术论文,甚至要从学术界彻底“消失”,对于一个正处于学术黄金期的科学家来说,这意味着要放弃个人声誉和学术成就。 这对国家有多重要,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王承书悄悄离开北京,来到甘肃嘉峪关附近的厂。 铀浓缩是原子弹制造的核心技术,当时中国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王承书和同事们只能从基础理论开始研究,连计算都要依靠算盘和手摇计算器。 王承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冬天的时候,她经常在零下20多度的实验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她的手因为长期使用计算器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原本乌黑的头发很快就变得花白。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当蘑菇云升起的那一刻,远在千里之外的王承书和同事们抱头痛哭,这枚原子弹中的核燃料,正是他们用生命和青春提炼出来的。 原子弹成功后,王承书本可以回到北京,恢复正常生活,组织又找到她,希望她继续参与氢弹的研制。 她参与了氢弹用的氚和锂的分离提纯工作,这项技术难度比铀浓缩更大,她在戈壁滩上又度过了十几年。 王承书的丈夫张文裕一直在等待,他从未停止过寻找,始终没有任何消息。 张文裕因为过度思念和劳累,身体开始出现问题,组织考虑到王承书的家庭情况,终于同意她回京探亲。 王承书在北京去世,她在遗嘱中要求不举行追悼会,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个人积蓄全部上交国家,人们才知道这位平凡老太太的真实身份。 网友热评: 王承书先生的故事让他们深受触动,她放弃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和国外的优渥生活,毅然回国,并为了国家需要三次“转行”,这种选择令人敬佩。 如今的生活节奏下,很难想象如何做到为了一个使命彻底“消失”17年,不与家人联系,这不仅是个人的牺牲,更是全家人的支持与奉献。 正是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从才华横溢的北大才女到中国铀浓缩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她的人生轨迹因国家需要而彻底改变。 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最让你感动的一点是什么?他们的故事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政务频道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扔下丈夫儿子不辞而别,丈夫张文裕翻遍北京城找不到人,1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9-11 15:22: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