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心理的闺蜜跟我说,于朦胧的离开背后绝对有大文章。原因很简单,于朦胧好友说的话里,他们学心理的人一看就明白了。我闺蜜说,于朦胧的好友说,两点多的时候于朦胧就回房间了,还反锁了门。这一点就很奇怪了,如果是在好友家聚会,那反锁门会不会有点太奇怪了? 这让我想起2025年9月11日那个令人心碎的凌晨。监控记录显示,于朦胧在凌晨2时17分独自返回二楼卧室,并反锁了房门。谁能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仅仅三个多小时后,他出现在天台边缘,双手扶着护栏眺望远方,随后便消失在监控画面中。现场勘查显示,卧室纱窗被人为扣开,窗台留有攀爬痕迹,遗体口袋中还装着朋友托其保养的两块劳力士手表。这些细节拼凑出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一个试图挣脱现实困境的灵魂,在酒精与药物的双重作用下,做出了冲动的选择。法医报告显示,他的胃容物中检测出抗抑郁药物成分,血液酒精浓度达89mg/100ml,属于醉酒状态。这种药物与酒精的叠加效应,可能加剧了他的情绪波动,让原本就脆弱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 事实上,于朦胧的心理危机早有迹可循。他曾在采访中自曝性格“内向敏感”,失恋后会“躲在家里哭,不愿见人”,只能通过听歌来自我慰藉。2021年拍摄《新白娘子传奇》时,他坚持不用替身完成威亚戏份,导致左眼两次受伤,却自嘲“武戏和左眼有仇”。这种近乎病态的自我要求,正是长期高压环境下心理扭曲的表现。2024年至2025年,其名下两家工作室先后注销,关联电话无法接通,折射出事业的全面停滞。影视行业的残酷生态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压力——平台购剧时会优先考量艺人的“抗风险能力”,有抑郁史的演员往往被直接淘汰。这种畸形的行业规则,让艺人在高压环境中难以喘息。 更令人痛心的是,于朦胧生前已出现明显心理危机信号。他从去年起定期接受心理治疗,但公司为维护形象一直压制消息。在《一伞烟雨》杀青特辑中,他连续18小时吊威亚后仍反复确认“表情够破碎吗”,导演喊卡后仍保持蹙眉姿势长达3分钟。这种对完美人设的过度追求,最终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事件曝光后,网络上涌现出大量未经证实的“目击者描述”“遗书截图”,甚至有人泄露小区监控片段。这种“全景监狱式”的凝视,本质是对名人隐私权的集体侵犯。于朦胧好友高泰宇在悼念文中写道:“你的笑容永远定格在记忆中”,这句简单的话语,暗含着对过度曝光的无声抗议。 这场悲剧更指向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方向。当一个人陷入心理困境时,“不敢说”“没人帮”往往会将其推向深渊。目前国内仅有不到15%的经纪公司为艺人配备专职心理医生,行业协会尚未建立统一的心理援助热线。尽管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出台《艺人心理健康保护条例》,要求经纪公司强制提供心理服务,但执行效果参差不齐。在国际层面,韩国艺人通过“心理医生共享”等非正式渠道寻求帮助,日本杰尼斯事务所则被曝艺人抑郁症发病率高达37%,这些教训警示我们:唯有打破“流量至上”的畸形规则,才能让心理援助从秘密援手变为阳光下的常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我学心理的闺蜜跟我说,于朦胧的离开背后绝对有大文章。原因很简单,于朦胧好友说的话
明星追踪器站
2025-09-11 21:30:48
0
阅读: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