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史,总觉晚清是段屈辱的岁月,签下的不平等条约、割让的土地,像一道道伤疤刻在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9-12 03:17:51

少年读史,总觉晚清是段屈辱的岁月,签下的不平等条约、割让的土地,像一道道伤疤刻在民族记忆里。直到后来深入研读,才发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仍有一批人在用热血与风骨撑起国家的尊严,左宗棠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史书里那句"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道尽了他在晚清格局中的分量。 道光二十九年的湘江之畔,六十多岁的林则徐拖着病体,特意绕道会见了当时还是无名举人的左宗棠。两位心系家国的志士彻夜长谈,从新疆的边防到沿海的防务,话题从未离开国家安危。临别时,林则徐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边疆资料悉数赠予左宗棠,郑重嘱托:"日后西定新疆者,定然非君莫属!"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湘江夜话",彼时谁也未曾想到,这场会面竟为十几年后收复新疆埋下了伏笔。十六年后,当左宗棠以闽浙总督的身份站在历史舞台中央时,始终记得那晚湘江边的嘱托,也正是这份初心,支撑着他在晚清的泥沼中步步前行。 1866年的中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变局中。欧美列强的铁甲舰船在海上横行,日本也酝酿着明治维新,而清朝的水师仍停留在风帆时代。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敏锐地察觉到海防的紧迫性,在端午节前后递上了一道奏折,直言"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恳请朝廷创建自己的舰船和海军学堂。这道《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字字句句都透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令人意外的是,一向保守的清廷竟批准了他的请求,授权他全权办理。 左宗棠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翻阅魏源的《海国图志》,走遍福建的海岸线,最终选定马尾港作为基地。为了筹集资金,他从紧张的财政中挤出款项,还向商人胡雪岩求助,终于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内设的船政学堂更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桎梏,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近代学科,还邀请法国学者日意格等人任教。在这里,中国第一艘机械动力船缓缓驶出船坞,虽然排量不大,却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迈出了第一步。那些在学堂里求学的少年,后来大多成为了中国海军的骨干,严复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就在船政事业初见成效时,西北的警报传来。陕甘起义不断,新疆更是被阿古柏势力侵占,沙俄也虎视眈眈。朝堂上出现了"海防重于塞防"的论调,甚至有人主张放弃新疆。左宗棠力排众议,坚持"塞防与海防并重",他说:"中国的土地,一尺一寸也不能丢!"最终朝廷任命他为陕甘总督,督办新疆军务。临行前,他最放心不下的便是船政学堂,于是三顾茅庐,恳请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接手。沈葆桢本已无意官场,却被左宗棠的赤诚打动,最终答应主持船政事务。左宗棠又动用自己的人脉为沈葆桢扫清障碍,这才带着林则徐当年赠予的资料,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程。 在西北的岁月里,左宗棠率领湘军抬棺出征,历经艰险,最终收复了新疆,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而沈葆桢也没有辜负所托,他在船政学堂的基础上,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购置铁甲舰船,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后来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但那些从船政学堂走出来的人才,那些在海战中殉国的将士,都用生命诠释了民族的血性。 有人说,左宗棠是晚清的"裱糊匠",但他裱糊的不是腐朽的王朝,而是民族的尊严与希望。他创办的船政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他收复新疆,为中国保住了六分之一的国土。严复曾说:"天演公例,适者生存。"左宗棠便是那个在乱世中为民族争存的适者,他的努力或许没能挽救晚清的命运,却为后来的民族觉醒埋下了种子。 如今,当我们看着祖国的海军舰船在蓝海游弋,当我们翻开地图看到广袤的新疆大地,总会想起那位在晚清风雨中挺身而出的老人。

0 阅读:54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