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信源:中国青年报2025-09-10《院士天团领衔共话健康科普,2025南山科普大会在穗举行》 提起李兰娟院士,您会想到什么?是2020年武汉封城时那个果断发声的"硬核专家",还是实验室里熬夜攻关的"科研狂人"? 可您知道吗?这位在医学界响当当的院士,从前也是个吃着粗粮、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农村姑娘。 1947年9月,浙江绍兴夏履桥村的李家添了个女娃。父亲早早得了眼疾干不了活,全家就靠母亲挑着山货走30多公里山路卖货换钱。 13岁那年,李兰娟正读初中,母亲把她拉到跟前掉眼泪:"家里实在供不起了,要不别念了?" 她攥着书包带子,看着母亲被生活压弯的腰,咬着牙点头。回家那天,她蹲在灶前哭了好久,灶膛里的火光映着她红肿的眼睛。 没想到班主任跑来找她:"先别退学,跟老师回校自学一个月,期末考好了还能接着念。" 李兰娟抹了把脸,白天帮母亲挑货、做饭,晚上点着煤油灯啃课本。期末考那天,她捧着满分的卷子站在教室门口,眼泪啪嗒啪嗒掉在试卷上,她又可以上学了。 高中毕业,李兰娟被分到中学当代课老师,每天拿8毛钱工资。 可她总看见村里老人头疼脑热没人管,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后来她跟母亲商量:"我去学针灸吧,给乡亲们治治病。" 母亲抹着眼泪给她缝了个布药箱,里面装着她攒了三个月的零用钱买的银针。 15岁的"小李医生"就这么上岗了。她翻山越岭采草药,把《经络图》抄在烟盒纸上随身带着。 有回下大雪,她踩着齐膝深的雪走了20里路给产妇接生,回来时棉鞋里全是冰碴子,脚趾头冻得没了知觉。村里人感激她,编了首顺口溜:"李医生,活菩萨,好人有好报......" 1970年,23岁的李兰娟终于盼来了浙江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把通知单贴在床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解剖图。 大学毕业后,她进了浙大一院,可看着重症肝炎病人一个个离去,她急得整宿睡不着。 有个20多岁的年轻人在病房里喊:"医生,我不想死......"话音未落就闭上了眼。李兰娟攥着他的病历本,指甲几乎掐进肉里:"我一定要救他们!" 接下来的10年里,她白天看病人,晚上泡实验室。1986年,她带着团队在国内率先分离出甲肝病毒; 1996年,"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问世,这技术让重型肝炎的治愈率从11.9%飙升到78.9%!国外专家来参观,她把技术手册往桌上一摊:"咱不搞专利,能救人最重要。" 2003年非典,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拍板:"密切接触者必须隔离!" 有人担心引起恐慌,她翻着传染病法条文说:"甲类传染病就该隔离,出了事我负责。" 结果浙江不仅没出现二代感染,连医务人员都没被传染。更厉害的是,她的团队48小时就分离出非典病毒,还出了本《非典型肺炎》专著。 2013年H7N9禽流感来袭,她带着团队琢磨出"四抗二平衡"疗法,硬是把病死率压到全国平均线以下。 2020年武汉疫情,73岁的她连夜飞往武汉:"必须封城!早一天就能少死多少人?"封城后她又冲进重症病房,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护目镜在脸上压出深深的红印子。 现在的李兰娟,依然保持着每天查房的习惯。有人劝她歇歇,"她摆摆手:"传染病防控就像守大门,一刻都不能松。" 实验室里,她带着学生研究新的疫苗;病房里,她握着病人的手说:"别怕,咱们一起扛。" 从挑着山货的母亲女儿,到赤脚医生、大学教授、院士,李兰娟的人生里没有"退缩"两个字。 她常说:"医生的本分就是救人,国家有难,我得上。"这话说得朴素,可做起来有多难?是她背着药箱走烂的200多双鞋,是实验室里熬坏的300多个灯泡,是封城时那句"我来担"的勇气。 您看,所谓"国士",不过是个普通人,把"应该做的事"坚持了一辈子。就像她常说的:"我人生最大的满足,就是看着病人好起来。"这样的李兰娟,怎么能不让人敬佩?
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
史面的楚歌
2025-09-13 07:23:56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