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胡宗南草包,元帅徐向前应该不会答应吧,因为红四方面军最强大时,与胡部交战都未占得上风,“天子第一门生”有两把刷子的。 1932年冬天,红四方面军被困在漫川关。 那是一条夹在陕南群山之间的峡谷,山高路窄,天阴沉得像要塌下来。 从鄂豫皖一路打过来,部队已经连续奔波二十多天,人困马乏,干粮见底,草鞋磨破,脚上都是伤口。 天寒地冻,士兵夜里挤在一起取暖,没什么像样的衣服,冻得直打颤。 再往前,就是国民党的防线;往后看,追兵已经咬上来了。 胡宗南在西安说话了:“漫川关就是红四方面军的坟墓。”他不是说着玩,他是真准备一口吃下这支红军。 他调动了好几个师,从四面围过来,前头堵路,后头追杀,两边还布了夹击。 报纸也跟着写,说要“彻底歼灭”。在他眼里,这次围剿十拿九稳。 敌人来势汹汹,红军高层得立刻拿个主意。 这时候,张提议让部队分散,化整为零,各自突围。他的想法是,只要能活下来,分头打游击也成。这个方案听上去有道理,保命为上。但在座的很多人没点头。 徐向前当场否了。他说,分了就完了。 敌人一口吃不下整支部队,但分散成几块,就等着被各个击破。 他说:“我们是整块肉,他们咬不下去。分成小块,他们正好一口口吃掉。” 话说得不高,也没太多解释,但意思全在里头。陈昌浩也支持集中突围。 这场会议没开多久,就决定了突围方向:往北,从敌人防线最薄的地方闯出去。敌人那块部署没那么严密,是他们几路部队的交界,换句话说,接缝处。接缝好撕。 谁来打头?许世友的红三十四团接了任务。这个团当时伤亡也不轻,但骨头硬,打得狠。 许世友年轻,脾气火,说干就干。他的队伍跟红七十三师的二一九团一起,负责打开缺口。 敌人那边是胡宗南和肖之楚两部队交接的阵地,地势陡、路又窄。一条山脊,像鸡背似的,两边就是深沟,一脚踩空就得掉下去。地形不站人,火力还猛。 三十四团夜里发动攻击。天黑,冷得厉害,山风刮得人睁不开眼。 机枪声刚一响,山谷里就炸开了。红军一梯队冲上去,被压了回来,再上,又被压下去。许世友冲在前头,喊着让人先扔手榴弹,炸出一阵烟。他拎着大刀带人往前冲。 敌人阵地一乱,红军抓住机会,硬是挤了进去。 他们打得太凶,敌人有些人直接丢枪逃了。也有跪地求饶的,还有硬撑的,被当场击倒。缺口就这么被撕开了。后面的队伍开始穿插通过。 罗应怀当时在三十四团,他回忆,说他们营出发五六百人,最后剩下不到一百人。打完仗一看,阵地上全是弹坑,树枝被削得光光的,旗子被打碎,旗杆也被打成空心。 这一仗,三十四团死伤太重。但没办法,如果不冲,整支军队都得困死在漫川关。 主力部队开始往缺口里突围,胡宗南不甘心,赶紧在前头设下第二道防线,位置在柳树河。 他想着就算第一道没守住,第二道也能拦住。但红军冲得快,二一九团提前赶到,占住了位置。敌人一来,两边就撞上了。 红军早有准备,正面顶住,左右包过去,敌人一慌,后退了。 阵地保住了,主力也顺利通过。 突围不是结束,后头还得跑。前头侦察兵回来报告,说路越来越窄,炮拉不过去了,马也不好过。队伍开始乱,大家都不想丢装备。徐向前当机立断:扔,全扔。炮不要了,马也放了,轻装前进。话传下来,有人骂娘,也只能照办。谁都知道,现在拖下去,就是等死。 轻装之后,部队一路赶路,穿过了野狐岭,冲到了竹林关。 守敌还在打盹,没想到红军能这么快,阵地一冲就散了。这一仗,红四方面军突围成功,躲过了眼前的死局。 这事过了很多年,还有老兵说起三十四团在山脊上打仗的那晚,说山风刮得耳朵疼,火力压得人不敢抬头。 有人往前爬,爬到一半就被打中,身子栽下去,掉进崖里,连个声都没有。 旗子被炸得只剩几块布,旗杆也断了,最后一个兵把布条挂在腰上,接着往前冲。没有什么鼓舞,没有口号,就是咬着牙,能往前走就往前走。 胡宗南最后没能实现他的“坟墓”宣言,但也不能说他没能力。 他确实下了功夫,兵力调得齐,阵势也摆得紧,只是碰上红军拼命的时候,再缜密的计划也会出问题。 他不是草包,但这次没赢。 徐向前在这场突围中显出硬气,一是冷静,二是敢拍板,不拖泥带水。张那套分散游击的说法,最后没被采纳,要是听了,后果难讲。 后来有很多人写这场突围,说成是红四方面军的转折点。 也有人说,如果没有这场突围,后面的事就全都改写了。这种话,听听也就罢了。真正在场的那些人,可能记得更清楚的是山里的风、夜里的喊声、脚下的碎石,还有一个个倒下去的身影。 那夜的山谷黑得看不清人脸,只能靠声音辨认战友。 有人喊“冲啊”,有人喊不出声,哑着嗓子往前扑。 最后冲出山口的时候,有人回头看了一眼,什么都没说,就继续走。 活下来的人往前走,没走出来的,留在了山里。
说胡宗南草包,元帅徐向前应该不会答应吧,因为红四方面军最强大时,与胡部交战都未占
风雨飘摇中
2025-09-13 20:57:23
0
阅读: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