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很有谋略,他先后劝吴三桂不要杀永历皇帝,不要主动上书撤藩,起兵

候松呀 2025-09-14 10:55:36

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很有谋略,他先后劝吴三桂不要杀永历皇帝,不要主动上书撤藩,起兵后不要犹豫尽快过江直捣京城,然而吴三桂每次都是反向操作,造成了致命的后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刘玄初原本在蜀王刘文秀手下做文书工作,后来投靠吴三桂。这个其貌不扬的四川人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超前的战略眼光。可惜吴三桂虽然重用他,却从不真正听取他的核心建议。 1661年,吴三桂率军进入缅甸,抓获了流亡的南明永历帝。刘玄初立刻意识到这是个政治炸弹,连夜求见吴三桂:“王爷,永历帝万万杀不得!杀了他,您就彻底背上了弑君的骂名,以后再想号令天下就难了。” 吴三桂却认为杀掉永历帝能够彻底向清廷表忠心,他不仅上奏请求处决,还在获准后亲自在昆明篦子坡用弓弦勒死了永历帝父子。这一举动立刻激怒了江南士子,连他手下的明朝旧部都开始心怀异志。 刘玄初当时就沮丧地说:“王爷这是把自己的后路给断了。”他预见到这一步会让吴三桂失去政治号召力,果然在后来起兵时,吴三桂再也无法打出“复明”的旗号。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上书请求撤藩回辽东养老。吴三桂居然也想效仿,准备上书请撤。刘玄初得知消息后连夜赶来:“王爷,这是圈套!您一上书,朝廷肯定顺水推舟同意,到时候您撤也不是,不撤也不是,岂不是自投罗网?” 可吴三桂过于自信,认为清廷离不开自己在云南的统治。结果康熙皇帝果然迅速批准了撤藩,吴三桂进退两难,只能仓促起兵。如果当初听了刘玄初的话,他完全可以静观其变,等其他藩王先起兵。 起兵初期,吴军确实势如破竹。短短几个月就控制了贵州、湖南,兵锋直指长江。这时刘玄初又献上了最关键的一计:“趁清军主力还在北方,您必须立刻渡江,拿下武昌、南京,然后北上直捣北京。” 刘玄初的判断极其准确,当时江南兵力空虚,如果吴三桂迅速渡江,很可能一举成功。他在给吴三桂的信中写道:“弱者与强者斗,弱者利在乘胜追击;穷人与富人打官司,穷人要速战速决,富人却能拖得起。” 然而吴三桂到了长江边却停下了脚步,他竟然幻想着能与清廷划江而治,甚至还通过达赖喇嘛向康熙传话,希望能够和谈。这种天真的想法让刘玄初彻底绝望。 吴三桂的犹豫给了康熙宝贵的喘息时间,清廷迅速调兵遣将,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分化叛军。等吴三桂醒悟过来时,最佳的战机已经错过了。 刘玄初在吴三桂拒绝渡江后不久就病倒了,他整日长吁短叹,最终“郁郁而死”。临终前他留下一句话:“只希望天早点出现圣人来平定中华吧。”这句话既是对吴三桂的失望,也是对时局的无奈。 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匆匆称帝,试图重新凝聚人心。可他的身体已经撑不住了,称帝不到五个月就病死在王座上。他的死标志着三藩之乱的转折点。 吴三桂死后,他的孙子吴世璠继续抵抗,但大势已去。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彻底结束。 回顾吴三桂的一生,他每次面临重大选择时都选错了路。杀永历帝让他失去政治合法性,主动请撤让他陷入被动,拒绝渡江让他失去最后的机会。 如果吴三桂能听取刘玄初的建议,历史或许会改写。保留永历帝作为政治筹码,观望撤藩形势,果断渡江北上,这每一步都可能改变最终结果。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吴三桂的悲剧在于他虽然善于用人,却不善于听取意见。他习惯于独断专行,总是高估自己的政治智慧。 刘玄初的悲剧则在于他虽然看得透彻,却无法说服自己的主公。一个优秀的谋士最大的痛苦,就是眼睁睁看着主公走向深渊而无能为力。 那些被拒绝的良策如今读来依然让人感叹。如果吴三桂能够放下身段,真正重视刘玄初的建议,或许中国历史的走向会截然不同。可惜在权力面前,很多人都会迷失自我,直到一切都无法挽回。 信源:百度百科《刘玄初》

0 阅读:52
候松呀

候松呀

候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