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被统治者反抗,为何努尔哈赤常被称作“草莽英雄”,太平天国和西北回民起义却被一些人归为“叛乱”? 最近听人说:“明朝可没压迫努尔哈赤,他一家子可是受老朱家大恩——要不是明朝收留,通古斯人早被东北其他部族收拾了。”这话乍一听有理,细究起来却像块被揉皱的布,越摊越见褶皱。 先说说努尔哈赤的“皇恩”。他爷爷觉昌安、爹塔克世确实在明朝当过官,觉昌安是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塔克世袭了指挥佥事,跟着明军打过不少仗,《明实录》里记他们“颇效忠顺”。 可万历十一年(1583年)那场变故,彻底撕开了“君臣情分”——李成梁率军攻打古勒寨,觉昌安父子本是去劝降寨主阿台(努尔哈赤的堂姐夫),结果明军误以为他们勾结敌军,把爷俩一块儿杀了。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载,努尔哈赤抱着爹妈尸体质问李成梁,最后只得了个“龙虎将军”的空衔,《明神宗实录》记当时赏了“敕书三百道,马三十匹”,连承诺的抚恤银都拖了半年没发全。这时候他心里能没怨气? 后来他起兵吞并建州女真各部,打的旗号是“报父祖仇”,可明朝起初只当他是“不懂事的边民”,《明史·鞑靼传》说他“益强,控弦数万”,直到他统一女真、建立后金(1616年),明廷才慌忙调兵镇压。 所谓“世受大恩”,更像明朝边疆政策养出的“猛兽”——既想用女真制女真(比如支持建州压制海西女真),又没能力真正控制,最后反被反噬。 再看太平天国和西北回民起义。有人说清朝对汉人、回人都不错,哪来的压迫?这就跟问“大冬天为啥有人卖炭”似的——您得看有多少人冻得直哆嗦。 清朝入关后,八旗子弟圈占了北京周边最肥的“旗地”,汉人百姓得交“旗地租”,《清会典》记旗地租额比民田高30%;科举表面上公平,可满人考中秀才就能当知县,汉人考到五十岁可能还是童生,《啸亭杂录》说“满洲仕途壅滞,然得官较汉人易十倍”;文字狱更像悬在读书人头顶的刀,康熙朝《明史案》砍了70多人,乾隆朝《胡中藻案》因“一把心肠论浊清”一句就处斩,连退休官员都逃不过。 太平天国的洪秀全考了四次秀才都没中,气得把孔子牌位砸了;杨秀清从小给地主放炭,《李秀成自述》说他“在家种山烧炭,苦不可言”;石达开发家前全家靠给人舂米过活,《石达开自述》提过“家计艰难,无法糊口”。他们喊“天下一家,同享太平”,哪是单纯传教?分明是被压得喘不过气的呐喊。 西北回民起义更惨——地方官专搞“以回制回”,比如乾隆朝苏四十三起义后,清廷故意扶持马明心一派打压田五一派;赋税更是苛到离谱,《甘肃新通志》记同治年间甘肃田赋附加税超过正税50%,农民种的地十成要交七成租,剩下的不够填肚子。 宁夏的老百姓当时跪在清真寺门口哭:“宁肯跟着长毛(太平军),也不愿再受清妖的气!”您说,活不下去的时候,谁还管你是满人皇帝还是汉人皇帝? 有人要反驳:“那明朝对女真不也这样?努尔哈赤咋就敢反?”时代可不一样!明朝中后期,边疆的卫所制度早烂成渣,《明史·兵志》说“卫所军士,什伍虚耗,奸弊百出”,士兵吃空饷,将领卖官帽,女真部落本来就跟明朝若即若离。 到了清朝,中央集权强得很,雍正朝“改土归流”直接把西南土司收拾得服服帖帖,满汉矛盾像根绷紧的弦,稍微碰一下就断。 太平天国起义时,江南的丝绸商、汉口的盐贩子,没一个不骂清朝“刮地三尺”,《备荒通考》记江南地区“粮价腾贵,民不聊生”;西北回民起义时,宁夏的阿訇们凑钱买粮,《中国伊斯兰教史》说“回民被迫起义,实因赋税过重,生计断绝”。 这些反抗,哪是单纯的“民族问题”?分明是老百姓被压得活不下去了,找个由头拼个活路。 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压迫-反抗”公式。努尔哈赤反明,有私仇,有机遇,更有女真崛起的大势;太平天国和回民起义,有民族矛盾,有阶级压迫,更有活不下去的绝望。 咱们看历史,不能光盯着“谁对谁错”,得想想“人能不能活”。就像现在年轻人要是工作一二十年买不起房,孩子上不起学,看病掏空家底,换谁心里没点火气?古人也是人,他们的反抗,不过是想活得像个人样罢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同样是被统治者反抗,为何努尔哈赤常被称作“草莽英雄”,太平天国和西北回民起义却被
断代史鉴
2025-09-14 12:23:59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