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某地区的公墓中发现了5块中国100多年前的墓碑,

盘盘鸭 2025-09-14 13:50:01

2016年,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某地区的公墓中发现了5块中国100多年前的墓碑,周围杂草丛生,有3块墓碑已经倒塌,而上面雕刻的文字,让留学生肃然起敬,随后,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中国人点赞的大事。   2019年清明,英国纽卡斯尔圣约翰墓园的5块汉字墓碑前,摆放着一束新鲜的白菊,旁边还压着一张中国海军山东舰的照片。 照片里,国产航母正劈波斩浪,舰艏的五星红旗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这是修缮后的墓碑迎来的第三个清明。   当年的留学生不会想到,他的一个举动,会让一段被遗忘百年的近代海军史重见天日。 2016年,当他蹲在墓碑前,用纸巾一点点擦去碑身的泥土,除了五个中国人的名字,还辨认出“大清光绪七年”“北洋水师接舰兵”等模糊字样。 这些信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的闸门,他立刻用手机拍下碑文,发给中国驻英使馆文化处,附言:“在异国墓园发现百年前中国水兵墓碑,急需保护。”   使馆工作人员收到消息时,正在整理近代海军海外交流档案,看到碑文后立刻意识到其价值。 通过查阅英国国家档案馆的《纽卡斯尔港19世纪船舶记录》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北洋水师章程》,学者们很快还原了五位水兵的故事; 1881年,清政府为组建北洋水师,派丁汝昌率第一批接舰兵赴英国,接收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的“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 当时年仅20岁的陈受富、顾世忠就在其中,两人因不适应英国潮湿气候,感染肺结核,同年病逝于纽卡斯尔。 战友们凑钱在圣约翰墓园买下墓地,按照中国传统仪式安葬,墓碑朝向东方,寓意“魂归故土”。 1887年,第二批接舰兵赴英接收“致远”“靖远”舰时,袁培福、连金源、陈成魁又因急病离世,同样安葬于此。   这段历史曾短暂出现在1911年的记载中——当时清廷海军大臣程璧光率舰访问英国,专程到墓园祭拜,还为墓碑添了新土。 可随着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衰败,再到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五块墓碑逐渐被遗忘。 墓园管理员回忆,20世纪90年代清理荒区时,曾想过移除这些“无人认领”的石碑,幸好有当地华侨提醒“可能是中国历史遗迹”,才暂时保留,但杂草依旧年复一年覆盖碑身,雨水冲刷得字迹愈发模糊。   留学生的发现,让这段历史迎来转机。2017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海外忠魂守护计划”,短短三个月就筹集到280万元修缮资金,其中近一半来自海外华人华侨和中国海军退伍军人。 修缮团队特意从国内运送传统石材和工具,邀请山东曲阜的石匠参与修复,力求保留墓碑原有的中式雕刻风格——碑顶的祥云纹路、碑身的莲花图案,都按照老照片逐一复原。 2018年修缮期间,还有英国当地学生自发前来帮忙清理杂草,他们拿着翻译后的水兵故事,对中国留学生说:“这些年轻人是为国家而战,我们应该尊重他们。”   2019年9月,修缮工程正式完成,五块墓碑重新立起,英国政府特意将这片区域列为“一级历史遗迹”,设置保护围栏和中英文说明牌。 揭牌仪式上,中国驻英大使看着墓碑朝向的东方,感慨道:“百年前,他们带着强国的梦想来到这里,却没能回家; 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他们,祖国没有忘记,而且已经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当天,有位80岁的英国老人带来一本1881年的日记,扉页上贴着“超勇”舰的老照片,日记主人是当年照顾陈受富的英国护士,里面写道; “这个中国年轻人总说,等军舰回国,要让家乡的人看看,中国也有自己的海军。”   如今,圣约翰墓园的这处角落成了特殊的纪念地。每逢中国传统节日,驻英使馆工作人员、当地华侨和留学生都会来献花;中国海军舰艇访问英国时,官兵也会专程前往祭拜。 2021年,中国海军“南昌”舰赴英国参加国际海事展,舰上官兵特意带来一面小小的海军军旗,放在墓碑前,轻声说道:“前辈放心,现在的中国海军,能守护好每一寸海疆。”   那位发现墓碑的留学生,后来考取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历史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就是“近代中国海外军事人员史”。 他在论文里写道:“偶然发现墓碑时,我只是觉得不能让他们继续被遗忘; 现在我明白,守护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是纪念逝去的人,更是传承他们的精神——百年前他们为强国梦远赴他乡,如今我们更要为民族复兴接续奋斗。”   阳光下,五块墓碑静静矗立,东方的方向,是祖国的海疆。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名字,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提醒着每一个前来祭拜的人; 有些梦想,即使跨越百年,也终将实现;有些忠魂,即使埋骨他乡,也永远不会被遗忘。 信源:澎湃新闻——北洋水师的英国墓地背后——中国海军与纽卡斯尔的殊缘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