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一个我司一个经典案例,厂商名字我就不提了,只说过程。
一年多之前,厂商的用户洞察部门来找到我们,咨询小屏手机是否有市场,是否值得投入去做,我们从各个纬度告诉他们:别做。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点:
1️⃣,苹果已经不做mini了,因为东亚市场卖不动,不光咱们市场不喜欢,日本、韩国,包括东南亚的新加坡都已经饱和了,你这个时候进入这个市场,有点49年入宫励志当司礼监总管的意思了;
2️⃣,唯一的例外是小米,小米14小屏,卖的好,因为价格、处理器和品牌摆在那个地方,也正好错开iPhone 13mini的空档,吃掉了它没吃掉的空间,再叠加其他厂商押注 Ultra,营销费用给足 Ultra,Pro、标准版,都用了天玑,小米14在处理器上的错位选择让它有了市场空间;
3️⃣,如果贵厂出,一定是标准版、诡异的小屏版、诡异小屏增强版、Pro、Ultra,五个SKU,你当顾客是导购么,能背下每个产品的卖点,然后进店掏钱买走爽用?你当自己是LV、GUCCI么?一个包出好几个版本,少出一个顾客就跟你急?苹果出mini,一个配件没落下,三星出折叠屏,配件一直卖到下一代开售,没有整套解决方案,小屏就别出。
当时我们给出的结论是:做超薄手机,6.3~英寸,不要用天玑,用高通N-1,你们有固态电池和超充技术,用小屏营销资源的40%,基本就可以错位打击友商了。
给我的反馈是:我们还是想试试做小屏。
我给的反馈是:明年来咨询费就得翻倍了。
果然啊,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我们不光预测了价格,还预测对了销量,更预测对了iPhone Air版本。
发这条绝不是让大家猜这家是谁,事实上大家也没猜对过。我只想说一件事儿:
相比较苹果,甚至相比较于三星,国内厂商有冗长的汇报线,它的好处是能够保证不犯大错,坏处就是总是吃别人隔夜的过期预制菜,你说不创新么?现在苹果用的金属3D打印技术,国内有厂商一早就用过,液冷也是,但为什么苹果总是能“抢占先机”呢?
一方面有技术储备,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叙事逻辑和我们不一样,流程保证了“稳健”,但也把“锐气”给磨没了。他们总是在回答“我能不能用一整套方案,把一个点子从研发桌搬到消费者手里,并让他觉得“没有这个功能,我的生活就不完整”?”,而我们总是在回答:
咋办啊,老板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