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女战士莫林中弹被俘,本已抱定必死决心,日军却突然问 “你知道莫林在哪里吗?说出来放你走!”这奇怪问题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1941 年深秋,21 岁的新四军女战士莫林躲在如皋古坝镇一座破庙的供桌下。她衣襟染血,左手攥着半块浸满汗水的粗布头巾。 三小时前,为掩护战友转移,莫林在双窑渡口独自断后,与日军激战。她不幸中弹,子弹从左腹贯穿,一路挣扎到破庙,雪地上留下血迹。 此时,日军宪兵队的脚步声从院外传来。审讯官用生硬的汉语喊:“莫林在哪里?” 莫林早已做好牺牲的准备。 莫林本名叫姚世瑞,1920 年出生在南通如东的医学世家。父亲是当地名医,母亲知书达理。 莫林从小接受新式教育,17 岁时剪掉长发,加入新四军。起初,组织安排她做宣传工作。但这个家境优越的姑娘,一心想上战场杀敌。 为证明自己能开枪,莫林白天跟男兵一起训练,晚上偷偷加练射击。三个月后,她练出百发百中的枪法。指导员都惊叹:“这丫头比老兵还厉害!” 1940 年,莫林被调到敌后武工队。为保护家人,她改名为 “莫林”。这个名字取自 “莫斯科的斯大林”,是她革命信仰的体现。 莫林打仗有一套实用战术。她常戴白头巾、持双枪,老百姓都叫她 “双枪老太婆”。日军从没料到,这个让他们忌惮的 “老太婆”,竟是 21 岁的年轻姑娘。 1941 年 11 月,叛徒告密,日军包围了武工队。莫林主动站出来断后,把机密文件交给战友,自己引开追兵。 战斗中,莫林中弹被俘。她做好了牺牲准备,可日军审讯时,却问了个奇怪的问题:“莫林在哪里?” 听到这个问题,莫林立刻明白。日军以为 “双枪老太婆” 是老妇人,见她年轻,心里起了疑。 莫林强压心跳,装出害怕的样子说:“莫林?那个老妖婆?她常骂我们新四军,我不知道她在哪!” 接着,她用如皋方言补充:“那老货左耳有颗红痣,心狠手辣,我不想和她扯上关系!” 日军军官盯着莫林的年轻面容,又对比了画像里的 “老妇”,真的信了。没人会把眼前这个浑身是血的姑娘,和 “双枪老太婆” 联系到一起。 莫林趁机假装配合调查,故意说些模糊线索。日军派了不少人搜捕,找了好几天都没结果,渐渐放松了警惕。 与此同时,新四军地下党员买通伪军看守,计划深夜营救莫林。 莫林用发簪一点点磨断绳索,还把刀片藏在棉鞋夹层里。一个雨夜,她趁看守不注意,摸黑翻墙逃跑,正好撞进接应队员怀里。 后来统计,这次营救动用了 100 担公粮换钱。内线还伪造了日军调令,才通过一道道关卡。 医生从莫林腹中取出三块弹片时说:“再偏半寸,就伤到动脉了。” 伤愈后,莫林变得更成熟。她创造了 “蜂窝战术”:把游击队拆成多个小组,分散骚扰敌军。 1942 年春天,莫林带队夜袭古坝镇,炸毁了伪军的弹药库。 1943 年冬天,她扮成商人潜入南通城,与地下党配合,炸沉了日军的运兵船。 根据日军战报记录,1942 年到 1944 年,莫林的队伍打死打伤日伪军 300 多人。缴获的盘尼西林,挽救了数百名战士的生命。 莫林的故事,是抗战时期无数巾帼英雄的缩影。她们用智慧和血肉之躯,在敌后战场书写传奇。 莫林在回忆录里写:“我们不是天生会打仗,只是国家危难时,选了该走的路。” 如今,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里,还陈列着莫林当年的双枪和化妆道具。那支钢笔手枪的笔尖上,还留着 1942 年桥头激战时的火药痕迹,诉说着那段往事。 莫林离休后,专心创作《烽火巾帼》《苏中锄奸记》,记录当年的战斗经历。 2017 年,97 岁的莫林在采访中说:“那时候就一个想法,把日本鬼子赶出去。” 莫林的一生,诠释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也让后人明白:真正的英雄,不在乎年龄和性别,只看是否为国家和人民挺身而出。 在抗战年代,像莫林这样的女性还有很多。她们原本可能是教师、医生、学生,却在国家危难之际,放下熟悉的生活,拿起武器走向战场。 她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却在实战中摸索出各种战术;她们也会害怕,但为了守护家园,始终咬牙坚持。
1941年,新四军女战士莫林中弹被俘,本已抱定必死决心,日军却突然问“你知道莫
靖江的过去
2025-09-15 23:37:39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