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5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北约在与俄罗斯作战,这不需要任何补充性的证明。北约实际上已经参与了俄乌冲突,向乌方提供间接和直接的援助。他还称,俄美乌三方峰会目前没有任何进展。佩斯科夫:北约在与俄作战,俄美乌三方峰会无进展。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近日关于“北约在与俄罗斯作战”的言论,不仅是对当前俄乌冲突态势的尖锐指控,更折射出这场冲突已演变为一场深度交织的代理战争与地缘政治博弈。 这一表态背后,隐藏着远比表面叙事更为复杂的战略计算、国际法争议与全球秩序重构的暗流。 佩斯科夫称北约通过“直接和间接援助”参与冲突,这一指控并非空穴来风。 从情报共享、卫星侦察到重型武器输送,北约成员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已远超传统意义上“军事援助”的范畴。 然而,北约始终坚持“未直接参战”的官方立场,这种“界限战术”恰恰反映了现代冲突的典型特征: 战争与和平的边界日益模糊,混合战争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常态。 北约的介入方式实则为国际规则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 当一方通过技术、资金和武器输出深度影响战场,却未被法律定义为“参战方”时,传统战争法的适用性正在被瓦解。 这种“非对称参与”既避免了与核大国俄罗斯的直接军事对抗,又实质性地改变了战场力量对比,堪称一场精心设计的战略冒险。 佩斯科夫的发言亦是俄罗斯舆论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北约塑造为“实际参战方”,旨在为俄方的军事行动提供合法性辩护,将特别军事行动定义为“对抗整个西方联盟的自卫行动”。 这种叙事策略背后,反映出俄罗斯对国际话语权争夺的深层考量: 通过将冲突定性为“俄罗斯vs西方”,削弱乌克兰作为主权主体的独立性,同时争取全球南方国家的道义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在指责北约的同时,自身也在采用类似的“模糊战术”: 瓦格纳集团的半官方身份、朝鲜军火贸易的间接渠道、能源武器的战略运用等,双方都在利用规则灰色地带进行博弈。 这种相互镜像的战术运用,使得冲突愈发陷入“规则崩塌-策略升级”的恶性循环。 佩斯科夫关于“俄美乌三方峰会无进展”的表态,揭示了当前和谈困境的结构性矛盾。 各方对“谈判前提”的根本分歧难以弥合:乌克兰要求恢复1991年边界,俄罗斯要求承认新领土现实,而美国则陷入“既要支持乌克兰又不愿直接卷入”的两难境地。 更为深层的是,三方背后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国际秩序观: 俄罗斯主张多极世界下的势力范围划分,美国试图维护基于规则的西方秩序,乌克兰则成为主权国家反抗侵略的象征。 这种秩序观念的碰撞,使得任何妥协都可能被国内政治解读为“战略失败”,导致领导人缺乏灵活博弈的空间。 俄乌冲突早已超越地区冲突范畴,成为全球体系压力的测试场。 能源危机、粮食安全、金融脱钩等现象表明,全球化时代的相互依存关系正被武器化。 发展中国家在“选边站队”压力下艰难保持中立,新兴国家试图在维护主权原则与保持经济发展间寻找平衡,这种全球性的张力分配正在重塑国际政治的基本图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冲突中呈现的“技术权争夺”新维度: 星链卫星的军事化应用、无人机战争的成本革命、网络攻击的常态化,都预示着未来冲突将更加依赖科技优势而非传统军力。 这种变革不仅改变战争形态,更将重新定义国家安全的边界与内涵。 当前冲突最令人忧心的并非战场得失,而是国际社会应对重大危机能力的系统性退化。 联合国安理会的瘫痪、军控体系的瓦解、经济相互依存武器的滥用,都在指向一个更为分裂和危险的未来。 佩斯科夫的言论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时代最深层的焦虑: 当大国拒绝直接对话而选择代理人博弈,当规则被策略性模糊所取代,人类是否正在失去管控危机的基本能力? 值得深思的是,在这场冲突中悄然发生的价值重估:主权不可侵犯原则与势力范围传统孰轻孰重? 集体安全机制与民族自决权如何平衡? 这些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讨论,却将决定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 或许最终解局不在战场也不在谈判桌,而在人类能否构建起适应21世纪现实的新安全伦理:但这需要怎样的智慧与勇气? 读者诸君,您认为破局的关键究竟何在?
北约敢不敢灭了俄罗斯?按理来说北约作为一个军事集团,若联合起来对付俄罗斯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