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七大著名托孤重臣,这些人里谁无愧所托?谁又所托非人?古代那些辅佐太子、成

白翠评历史 2025-09-16 15:43:55

历史上有七大著名托孤重臣,这些人里谁无愧所托?谁又所托非人?古代那些辅佐太子、成就帝王的功臣和重臣,那可是历史上最高危的职业!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七个最出名的“托孤”重臣,而在这七个人里面,只有三个人得到了善终!有人整整熬死了三代君主直接篡夺大权,还有人为了帝王大业呕心沥血,一直到死,还是被抄家灭族。 今天咱就来说一下这几位托孤大臣,究竟是怎样在历史上各显风采的。他们到底能够无愧所托,还是所托非人呢。 第一位是商朝第一狠人,伊尹。大王商汤眼见着只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将准备继承大统的儿子太甲托付给了伊尹,千叮咛万嘱咐,孩子还小,你要帮我看一看,帮他管理好这大商的江山。 结果太甲刚刚登基就开始飘了,天天沉迷于骄奢淫逸的生活,伊尹直接让人把太甲送到商汤的墓地里,让他对着父亲的棺材好好反思自己。 更绝的是,三年后太甲真的反思清楚了,伊尹见了,又恭恭敬敬把他接回来。而根据史料记载,商朝人年年祭拜伊尹,将他奉为圣贤。 到了周朝,周武王因为讨伐商纣王积劳成疾,眼看自己时日无多,只好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旦。 周公一接手就面临大麻烦: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要联合商纣的儿子造反!外面还有一堆部落吃瓜看戏。周公来不及悲痛哥哥的去世,直接披甲上阵,花了三年平定叛乱,天下归一后又制定了“周礼”,给人类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难得的是,到了周成王成年,周公二话不说把权力交了回去,自己退回臣子的位置,可谓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历史的车轮滚到了三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史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闻之落泪的最著名的托孤重臣——诸葛亮。刘禅登基后,诸葛亮先是南征孟获平定后方,之后便数次北伐曹魏,只为完成刘备“兴复汉室”的心愿。 有人评价诸葛亮后期大权独揽,不给刘禅一点机会当政,可诸葛亮要是真的什么都让刘禅亲力亲为,蜀汉可能亡得更早。 同在三国时期的一位托孤大臣,堪称托孤界的奥斯卡小金人获得者,他就是司马懿。曹丕向他托孤时,他拍着胸脯说“必不负先帝”;曹叡托孤时,他又眼含热泪,保证“会辅佐曹芳到成年”。 结果呢?他前半生日常称自己体弱多病,曹爽掌权后想要架空他,他就干脆向天下人宣布自己已然瘫痪在床,连吃饭都要奴婢喂,骗得曹爽以为他没几天了,放心大胆带着曹芳去扫墓。 结果曹爽前脚刚走,司马懿后脚就从床上爬起来,带着家丁和老部下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不仅杀了曹爽三族,还篡夺了本该属于曹魏的天下。 曹操活着的时候就看得出来“司马懿有雄豪志,非人臣也”,可惜他的后人曹丕、曹叡有眼无珠,总觉得司马懿性价比高,最后因小失大,把江山给玩没了。 到了唐朝时候的长孙无忌,也是一位人尽皆知的托孤老臣,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哥,也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李世民临终前把太子李治托付给他,两眼一闭,放心地走了。 长孙无忌也确实没有辜负李世民如此深沉的信赖,李治刚登基时,他就帮着稳定朝局,还平定了房遗爱谋反案,也算是对李唐江山别无二心。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李治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觉得武则天出身卑劣、死活不同意,因此武则天自然就记恨上了长孙无忌,给他安了谋反的罪名,而李治估计早就对他大权独揽怀恨在心,索性借坡下驴,把他流放到了黔州。 长孙无忌知道自己去了黔州,必是不得善终,在路上就自缢身亡了。长孙氏的族人更是被流放的流放、处死的处死。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登基,但盛世将衰,李亨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信任,只有从小陪他长大的宦官李辅国。李辅国本是一介养马奴,却凭着所谓的高情商,一路做到了兵部尚书。唐肃宗临终前,甚至把太子李豫托付给了他。把李豫扶上皇位后,居然敢自称“尚父”。俨然把李豫当成是一个傀儡皇帝。 可李豫不是什么头脑不灵的皇帝,暗地里找了个刺客,趁李辅国睡觉的时候把他杀了,还把他的头颅砍下来扔进了粪坑。 最后一位,就是被后世评价为“谁言天宫不落泪,漫天飞雪送一人”的张居正了。明神宗朱翊钧继位时才10岁,李太后想都没想就把朝政托付给了张居正,张居正一手操刀,大搞特搞“万历新政”:一条鞭法改革税收,考成法监督吏治,硬生生挽救了明朝亏空的国库,史称“万历中兴”。 但他对万历皇帝朱翊钧却一点人情味都没有,而朱翊钧对张居正,心里早就憋了火。一等张居正病死,立马翻旧账,说他是大贪官一个,派锦衣卫去抄家。 结果抄家时发现,张居正家里根本没多少银子,反而有一堆他没看完的奏折。他的长子张敬修受不了严刑逼供,自杀前还写血书喊冤。 最讽刺的是,张居正被扳倒后,明朝财政又垮了,没过多久就迎来了清军入关,明朝被灭。 这七位托孤大臣的结局各不相同,但难有善终。在最后,想问大家一句:你觉得这几个托孤大臣里,最冤的是谁?最狠的又是谁?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太平御览》

0 阅读:7

猜你喜欢

白翠评历史

白翠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