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42天皇帝就狼狈逃窜,李自成为何败的这么快?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归结起来就一句话: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 李自成只当了四十二天皇帝。 从进北京到败出北京,快得让人不敢相信。 要知道,他带领的大顺军可是花了十几年时间,才终于打进了京城,推翻了明朝。 但成功来得太快,失败来得更快。 为什么败得这么惨?说到底就一句话:战场上打不赢,别的都是空的。 李自成不是没有机会。 1644年春天,他带领大顺军渡过黄河,一路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 明朝守将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大明王朝宣告终结。 顺利,太顺利了。 顺利有时候不是好事。它容易让人忘记现实,误判形势。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犯了一系列错误。 但他最根本的问题,是忽略了最关键的那个人——山海关外的吴三桂,以及吴三桂身后的清朝大军。 山海关是扇门。门里是中原,门外是强大的满洲八旗骑兵。 这扇门当时被吴三桂守着。吴三桂手里有关宁铁骑,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他本来打算投降李自成,连路上都走了好一段。 但就在这个时候,京城里出了事。 李自成的部下对明朝旧臣和富户进行“追赃助饷”,手段粗暴。 吴三桂的父亲被拷打,家产被抄,甚至传说爱妾陈圆圆也被抢走。 消息传到吴三桂耳朵里,他立刻掉头,返回山海关。 李自成没意识到这件事有多严重。他以为吴三桂只是一员武将,掀不起大风浪。 他亲自带兵去山海关,想用武力压服吴三桂。 但他低估了吴三桂的决心,更严重的是,他完全低估了关外清朝的力量。 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早就盯着关内。 吴三桂一怒之下,直接向清朝借兵,联合对抗李自成。 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吴三桂、清军的联军,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 这一仗,李自成输了。输得彻底。 他的军队打过硬仗,吃苦耐劳,但面对吴三桂的精兵和满洲骑兵的冲击,完全顶不住。 输掉这一仗,后果是灾难性的。 李自成匆忙退回北京,在武英殿仓促称帝,第二天就率军西逃。 为什么逃得这么干脆? 因为他心里清楚,主力已经在山海关被打垮了。 清兵和吴三桂的联军随时可能包围北京。再不走,就走不了了。 所以,那四十二天里,他真正控制北京的时间其实非常短。 大部分精力用在拷掠钱财、维持秩序,以及最后匆忙备战和撤退上。 他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没有赢得民心,甚至没有巩固任何防线。 但所有这些错误的根源,都始于一片石之战的那一场败仗。 战场上一输,全盘皆输。 李自成起义多年,习惯了流动作战。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个策略在早期很有效,明朝兵力分散,他可以来回调动。 但占领北京后,情况完全不同了。 他从进攻方变成了守城方。 角色变了,思维却没变。 他还以为京城只是一个更大的据点,丢了可以再找。 他没意识到,京城是天下人心的象征。占了又丢,威望尽失。 更现实的是,清军不是明军。 李自成的军队打到山海关时,其实已经慢了一步。 他四月二十一才到关下,跟吴三桂的人马隔河对峙。 当天两边就开打了——李自成猛攻东罗、北翼两城,吴三桂则死守西罗城,一度还用诈降诱敌,开炮重创了大顺军。 山海关这地方确实难攻,靠山面海、城墙又高,吴三桂自己兵力不足,但还凑了高第的兵和地方乡勇,加起来也有好几万人。 李自成攻了一整天,虽然拿下北翼城,却始终破不了核心防线。 真正要命的是,清军这时候已经悄悄压到关外不远。 多尔衮很沉得住气,故意不动,就等着李自成和吴三桂打到精疲力尽。 果然,二十二日一早,吴三桂顶不住了,冲去清军大营投降。 多尔衮没犹豫,当场让他剃头归顺,还答应联姻,随即八万清军快速入关。 二十三日上午,吴三桂军快撑不住时,清军突然从侧翼杀出。 当时战场上刮起大风,沙尘漫天,李自成的部队正全力围剿吴三桂,根本没想到清军会突然出现。 疲惫的大顺军遭到精锐骑兵冲击,很快就乱了阵脚,数万人战死,连大将刘宗敏也中箭受伤。 李自成只能撤退,这场关键大战就这么输了。 这一败,大顺元气大伤,再也没能翻过身来。 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后,其实已经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格。 后来他一路败退,最后在湖北九宫山被杀。大顺迅速瓦解。 回头看,如果他能在山海关打赢,哪怕打平,历史都可能改写。 只要挡住清军,他就有时间整顿内部,安抚人心,巩固北方。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战场上的胜利,是一切的基础。 没有军事上的稳固,再好的理想、再多的财富,都是空中楼阁。 李自成用四十二天的皇帝梦,告诉我们一个最硬的道理: 决定成败的,往往不是谁更有理,而是谁更有力。
当了42天皇帝就狼狈逃窜,李自成为何败的这么快?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归结起来就一句
不看风景的万科
2025-09-16 21:49:10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