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福建舰不会有第二艘了?辽宁舰、山东舰,包括福建舰本身就是过渡产物,福建

文史啊旺 2025-09-17 20:40:54

·为什么说福建舰不会有第二艘了?辽宁舰、山东舰,包括福建舰本身就是过渡产物,福建舰原本设计是上蒸汽弹射的,结果马伟明院士横空出世,一举把电磁弹射技术带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和成熟度,福建舰才临时改用电磁弹射,所以下一艘航母才是真正的完全体电磁弹射航母! 说起中国海军的航母发展,这事儿得从头捋捋。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这三艘,搁谁听起来都像是一场接力赛,每艘都带着点实验味儿,不是纯作战机器,而是帮着摸索路子的家伙。辽宁舰呢,本来是前苏联的瓦良格号,买回来后大改,成了咱们的第一艘航母,2012年入列。那时候海军啥经验都没有,全靠它练手,从舰员训练到飞机起降,全是边干边学。排水量6万吨级,用滑跃式起飞,歼-15战机得靠坡道冲出去,效率不高,但它至少让海军从零起步,搞清楚航母在海上怎么编队,怎么补给。这艘舰到现在还兼着训练任务,帮着新兵适应海上生活,算得上开路先锋。 接着是山东舰,2019年服役,首艘国产航母,还是滑跃式,但比辽宁舰优化了不少。排水量6.5万吨,甲板面积大点,机库空间宽敞,飞机停放更灵活。建造时,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们根据辽宁舰的实战反馈,调整了布局,比如升降机位置改了,方便地勤推飞机。山东舰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了咱们能自己从头造航母,不用再靠进口壳子。服役后,它拉着辽宁舰双舰编队出海演习,测试了远海补给和防空网,积累了数据。但说白了,这俩舰都卡在滑跃式上,飞机起飞重量有限,歼-15这种重型机勉强凑合,隐身机啥的就别想了。它们是过渡,帮海军从“会用”到“会造”,但离现代航母的标准还差一截。 福建舰这事儿就更有意思了,2022年下水,满载排水量8万吨多,全球首艘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航母。三条电磁弹射轨道,平直甲板,拦阻索齐全,看起来牛气冲天。但你知道吗,它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项目启动时,2015年左右,设计是蒸汽弹射,两条轨道就够。那时候电磁技术还在实验室转悠,蒸汽更稳当,动力系统也匹配。蒸汽弹射是老美福特级的前身用的,效率高,但维护麻烦,水汽到处跑。结果,方案一改再改,直接跳到电磁。 这改动不是小事儿,得重画图纸,调整电力布局,耽搁了好几年。为什么改?因为电磁弹射省事儿,起飞更灵活,能支持不同重量飞机,还不占地儿。福建舰的甲板长320米,宽78米,三条轨道各110米长,但因为改设计,弹射器位置侵入了斜角降落区,起飞和回收没法完全同步,得轮流来。这就是过渡的代价,验证新技术,但布局还有瑕疵。 说到改方案的推手,就绕不开马伟明院士。这位爷是电磁技术的扛把子,海军工程大学教授,2001年就当了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早年他搞船舶电力推进,90年代带队研究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让舰船动力从交流跳到直流,效率高了,体积小了,反超美国十年以上。电磁弹射这块,他团队从2000年代就开始啃,解决了能量存储和磁场控制的难题。 飞轮储能技术是他们发明的,能瞬间爆发电量,支持弹射瞬间的峰值需求。2010年,他们搞出全球首台交直流发电机,潜艇上试用成功。福建舰的电力系统,全靠这个中压直流网,常规动力下也能稳稳供电磁轨道用。马伟明不光是理论家,团队的成果直接上舰,2017年他还拿了八一勋章,晋升海军少将。说“横空出世”有点夸张,但他的突破确实让福建舰从蒸汽时代直接跨到电磁,省了弯路。要没这技术,福建舰还得继续蒸汽,效率低一截。 福建舰为啥不会有第二艘?简单说,它就是个试验田,帮着验证电磁弹射在实战里的可靠性。海试时,歼-15从轨道上冲出去,电力波动得稳,连续弹射上百次没问题,但也暴露了电力消耗大、布局紧凑的毛病。排水量8万吨,机库塞不下太多飞机,升降机两台,忙不过来。 海军现在盯上歼-35这种中型隐身机,翼展小,油耗低,但需要更长甲板和专用空间。福建舰的紧凑设计,围着歼-15转的,换歼-35就得大改。复制一艘?没必要,花钱出力,还得重犯老错。直接上下一艘,Type 004,从头优化,才是正道。这就是为什么说它是过渡产物,辽宁和山东是滑跃的桥,福建是电磁的垫脚石,下一艘才是全套电磁的正品。 展望004型,这艘舰的规格听着就带劲。卫星图显示,大连或江南造船厂已经在动工,预计排水量11到12万吨,比福特级还大一圈。核动力是关键,常规动力像福建舰,得老回港加油,核反应堆能跑几个月不补给,远海作战稳。电磁弹射四条轨道,斜角甲板上两条,平行两条,起降同步,效率翻倍。 舰宽可能超80米,甲板面积大17%,能塞100架飞机,歼-35为主,混搭歼-15T、歼-15D电子战版、空警-600预警机。核动力不光供弹射,还能带激光武器和电磁炮,这些马伟明团队的延伸技术。建造周期估计5到7年,2030年左右服役,那时候中国海军六艘航母齐活,三航母时代升级到双航母常态化。

0 阅读:1127

猜你喜欢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