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后不辞而别。17年后,当满头白发她出现时,孩子们愣住了,随后悲痛大哭:“母亲,母亲,您受苦了,您是我们的骄傲!” “下次回家,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1960年一个寒冷的清晨,王承书提着简单的行李,最后一次回望这座城市。她没有告诉丈夫和孩子自己要离开,月台上没有送别的亲人,没有拥抱,只有一片寂静。 火车缓缓启动,这位北京大学杰出的女物理学家望着窗外熟悉的街景渐渐模糊,泪水无声滑落。她不知道这一别会有多久,也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亲耳再听孩子唤一声“妈妈”。 就在几天前,所长钱三强找到她,神情严肃:“国家需要你转行研究核物理。这项工作必须绝对保密,从此恐怕要隐姓埋名。” 王承书沉默了片刻。她明白这几个字的分量——不能发表文章,不能参与会议,甚至不能对最亲的人透露半分。 “我愿意。”三个字轻如羽毛,却重如千钧。 回到家,看着埋头写作业的儿子和一旁玩耍的女儿,她心如刀绞。丈夫张文裕也是物理学家,可她却连他都不能说。 离别那日清晨,她在儿女床前驻足良久,最终只是轻轻吻了吻他们的额头。儿子在梦中嘟囔了一句“妈妈”,让她几乎溃不成声。 王承书被秘密送往西北的核武器研制基地。那里黄沙漫天,冬天严寒刺骨,夏日炙热难耐。最重要的铀浓缩技术研究,在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连一台像样的计算机都是奢望。王承书和同事们只能用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完成海量的计算。 “王教授总是最晚休息,”当年的助手后来回忆,“她那盏灯总是亮到深夜。有时天都亮了,我们还看见她伏在案上睡着,手里还握着笔。” 在西北的漫长岁月里,她最思念的就是家人。夜深人静时,她常取出儿女的照片,在昏暗的灯光下反复端详。孩子们长高了吗?学习跟得上吗?这些念头日夜萦绕在她心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庆之时,王承书和同事们只能在荒漠深处默默分享这份喜悦。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甚至不能告诉亲人自己与这份荣耀有关。 十七年光阴流转,儿女已从稚子长成青年,他们对母亲的记忆渐渐模糊。 “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们了?”女儿曾这样问父亲。张文裕只能含糊其辞:“妈妈在做很重要的工作。” 其实,同为物理学家的张文裕,早已猜到妻子在从事什么工作。但他从未说破,只是默默承担起既当爹又当妈的责任。 1977年春天,王承书终于可以回家了。六十一岁的她已是白发苍苍,岁月在她脸上刻满了痕迹。 当她推开那扇熟悉的门时,儿子正在看书,女儿在准备晚饭。看到突然出现的母亲,两个孩子都愣住了。 “小哲,小琳……”王承书轻声唤着孩子们的乳名。 当子女看到母亲简陋的行李和粗糙的双手时,顿时明白了一切。女儿轻抚母亲花白的头发,泪如雨下:“妈妈,您受苦了!您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这位北大才女用十七年的隐姓埋名,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是中国的“铀浓缩之母”,更是一位用生命践行承诺的伟大科学家。在家庭和国家之间,她选择了后者;在个人荣誉与民族大义之间,她选择了沉默。 当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升起时,全世界都听到了东方巨龙的怒吼。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声怒吼中,蕴藏着一位母亲十七年的沉默与奉献。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王承书 文|知又 编辑|南风意史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后不辞而别。17年后,当满头白发她出
南风意史册
2025-09-19 09:47:29
0
阅读:74
HFZC汇锋致诚专业办公椅制造商
[玫瑰][玫瑰][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