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低配版李世民,更是历史上少有的六边形完美皇帝。陈文帝陈蒨是陈武帝陈霸先的侄子,南朝陈陈国的第二位皇帝,在559年至566年在位,他统治时期被称之为“天嘉之治”,是南朝很少有的治世,民间都称他为“小李世民”。在两晋南北朝那段兵荒马乱的时期,这种评价可以说是非常高了。 少年陈蒨生于吴兴长城,也就是今浙江长兴一带,自小便沉稳机敏,有胆识气度,在侯景之乱中表现出色。 彼时他想保护家族不受侵扰,曾在袖中藏剑想要刺杀侯景,未果。被囚入大牢,在囚禁折磨之中,依然求生。在522年,投奔叔父陈霸先军营。 侯景之乱后的江南血光冲天,民生凋敝,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陈蒨不忍看到这一幕,在战争间隙研读经史,文能兴旺民生,武能平城叛军。陈霸先叹曰:“此吾宗之骐骥!” 556年长城烽烟,杜泰率领五千精兵,突袭长城县,陈蒨仅数百人守城。他发挥卓越的军事技巧,同时亲自迎敌,鏖战数日,终于拖到了援军的到来,然后一举击破叛军。此战后,陈蒨还亲笔题写安民告示,剑风还未冷,墨香就已经传到了百姓的家中。 559年陈霸先去世,被人赞为“陈高祖以一人之身系300年衣冠南渡之绪。”陈霸先可谓是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然而在长期战乱民生疲弊中,陈朝依旧如风雨飘摇。 更为棘手的是,陈朝内部在陈霸先崩逝后,没有人能够压制军阀将领,而此时太子陈昌被北周扣押,宣皇后章要儿与中书舍人蔡景历等秘不发丧,急招陈蒨回京继位,陈蒨三辞帝位,镇西将军侯安都案怒吼:“今日之事势不可逆。” 此时的陈国上至世家,下至黎民百姓,都不认为这个新兴的王朝能够存活。内部有骄兵悍将,佣兵自重;外部有北齐北周等残余势力,虎视眈眈。如果陈倩稳不住眼前的局面,陈国可能真的要亡在他的手中,可见此番接下的不只是至尊之位,更是家国枷锁。 陈文帝也就是陈蒨,在559年继位之后,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盘踞在长江中游的王琳集团,王琳原是梁元帝的襄州刺史,在江陵沦陷后成为长江中游梁党残余势力的盟主,自居“梁氏正统”,拥立梁元帝幼孙萧庄为帝。 560年陈文帝派遣大将侯将军,在芜湖附近的长江江面与王琳开战,史称“梁山之战”。陈军最初示弱屯兵芜湖,想着诱敌深入,王琳果然误以为敌方疲弱不堪,行兵冒进。同时利用风向突变,采用火攻的方式,打通了王琳的水师,王琳此战惨败,只能只身逃亡北齐。 王琳集团的覆灭标志着南朝“梁氏复国”运动的终结。陈文帝通过此次战役将陈朝从割据政权提升为江南唯一合法王朝。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可不容易,开疆拓土的皇帝往往在政治方面更加激进,但陈文帝显然是个例外。 军事方面,在击败王琳后,还需要处理其他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的平定对于巩固陈朝的统治至关重要,于是陈蒨在接下来几年先后杀熊昙朗,消除长江中游隐患;攻克桃之岭,擒杀留意,巩固浙东;联合闽帝豪强,攻破建安城府,杀陈宝应,终结闽中割据。 七年来,陈文帝剿灭五大割据势力,使自身梁末以来分裂的江南首次实现统一,为陈朝的稳定奠定了军事基础。 同时他调整国防重心,将防线从长江中游收回到淮南部分,与北齐对峙,转攻为守,避免了两线直接作战,集中资源恢复江南经济,为后面“天嘉之治”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 内政方面,陈蒨推行土地改革,税收调整,法律修订等。特别是《种麦诏》,鼓励南方农民种植冬小麦突破“火耕水褥”传统,粮食产量显著提升。 同时,整顿户籍将北方流民与南方土著混编,增加国家税基,使得江南人口逐步增长,从不足500万增至1000万。此举彻底扭转侯景之乱后的经济凋敝,使陈朝成为南朝首个实现人口正增长的王朝。 在陈朝一片向好之时,北周为了搅浑水,将陈昌送回。 陈昌是陈霸先的儿子,就是当年未能继位的太子,其在回归的路上出言不逊,于是在渡江时“意外”落水。 有史料暗示,这可能是陈文帝受益除掉潜在皇位竞争者,但不论如何此番举动算是保全了政权稳定。 历史总是复杂的,陈昌之死本质是南朝皇权脆弱性的缩影,《中国历史政治得失》表示:“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功过岂能担以德量?” 参考文献: 《陈书·衡阳献王昌传》 《资治通鉴·陈记》 《隋书·食货志》
公元前116年,汉武帝派出8批人,轮流审问张汤,可是张汤坚决不认罪。直到赵禹意味
【10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