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电视剧版《活着》筹拍,名为《福贵》,投资方要求必须在姜文、王志文之间

牧童的娱论 2025-09-19 14:40:17

2005年,电视剧版《活着》筹拍,名为《福贵》,投资方要求必须在姜文、王志文之间选男主角福贵,否则就不予投资。 2005年,中国影视圈内掀起了一阵关于经典文学改编的热潮。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自出版以来,便以其深沉的叙事力量与对生命坚韧的书写,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不朽之作。 此前,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已经在国际上斩获了不俗的口碑。 于是,电视版《活着》筹拍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业内外引起巨大关注。为了避开与电影版的同名冲突,电视剧最终定名为《福贵》。 投资方对这部剧寄予厚望。毕竟,原著有庞大的读者基础,题材扎实,情感真挚,只要选角到位,几乎可以预见到作品的市场号召力。 于是,投资方在最初便提出了一个硬性要求:男主角福贵必须在姜文和王志文之间选择,否则将撤资。 这个要求并非毫无根据。姜文,那时已经是中国电影的标杆人物之一,导演、演员双重身份加身,气场十足。 他的表演总是自带锋芒与力量感,投资方相信如果由姜文出演,福贵这个人物将极具票房号召力。而另一位候选人王志文,同样是演技派中不可或缺的名字。 凭借电视剧《过把瘾》《天道》等作品,王志文在观众心中早已建立了“台词王者”的口碑。他擅长展现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理性锋芒,是许多制片人眼中的“黄金选择”。 当这两位重量级演员的名字摆在导演面前时,导演却并未表现出应有的兴奋。相反,他显得有些犹豫。 导演心里清楚,《福贵》不是一部靠明星光环堆砌出来的剧,而是一部真正需要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的作品。 小说中的福贵,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农民。他从纨绔子弟的败家子一路走到饱经磨难的老农,一生中经历了财富的失落、亲人的离散、生死的考验。 福贵这个人物的核心,不在于外在的光鲜,而在于那股普通人面对苦难时的倔强与忍耐。 导演心想,姜文虽有霸气,但太有“英雄感”,难以彻底放下气场演一个淳朴的农民;王志文虽能诠释人物内心的挣扎,但身上自带的精英气质和都市文人气息,或许难以贴近土地。 在一次内部讨论会上,导演几乎是冒着得罪投资方的风险。 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福贵必须是真实的,接地气的,他不能让观众看到光鲜的影子,而是要让人相信,这就是在田间地头能遇到的一个人。否则,整部剧就失去了灵魂。” 这句话让投资方沉默了片刻。投资方很快重申了自己的立场:如果不用大牌,风险太大,观众未必会买账。 导演早已心有所属。他想到了陈创。 陈创,这个名字在2005年时,并不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明星。他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演技扎实,却鲜少有过度曝光的作品。 他身上没有明星的锋芒,甚至有点“土气”,但在导演眼里,这正是福贵的魅力所在。陈创的脸庞带着一股农人般的质朴感,他的眼神中有沉淀的厚重,却也不乏一丝倔强。 导演决定坚持己见。在一次关键的汇报会上,他把陈创的照片和试镜片段放给投资方看。 片段中,陈创穿着洗得发白的旧棉袄,眼神里写满了疲惫,却依旧倔强地对着镜头说:“日子还得过下去。”那一刻,连一向苛刻的投资方代表都沉默了。 “他不像是在演,他就是福贵本人。”一位制片人忍不住低声说道。 尽管如此,投资方还是犹豫再三。毕竟,没有大牌演员的光环,电视剧的市场宣传和收视率都可能受到影响。 但导演拍案而起:“如果是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角色的真实,那这部剧拍出来就是对原著最大的亵渎。我宁愿不拍,也不会妥协。” 导演的坚决态度,最终打动了投资方。经过反复讨论,他们选择了冒险,同意启用陈创。 消息传出时,外界一片哗然。很多人质疑:“一个几乎没什么名气的演员,能撑得起这样的大作吗?” 一些业内人士更是断言,这将是一次“失败的赌博”。然而,导演却丝毫不动摇。他相信,等剧播出时,观众会被陈创的表演征服。 事实也确实如此。电视剧《福贵》播出后,陈创塑造的福贵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他从年轻时的纨绔,到中年的苦难,再到晚年的孤独,把人物的层次演绎得入木三分。 他身上那种普通农民的气息,让人几乎忘记了这是在看电视剧,而仿佛真的在注视一个在风雨中苦苦挣扎的邻家农人。 当初质疑的声音,在播出后逐渐消散。观众和评论家纷纷称赞导演的坚持:“只有陈创,才是真正的福贵。”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