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年轻人在远离古典诗词?诗心未老传统就不会断流

在语速飞快、图像泛滥的时代,旧体诗词似乎成了一个被搁置的意象。它被一些人冠以“高远典雅”“素以默处”的评价,被贴上“古旧”的标签。

但年轻人真的在远离古典诗词吗?事实恰恰相反。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用古诗词融合现代音乐,制作短视频;“飞花令”等诗词游戏在综艺节目和社交平台上热度不减;还有人将诗词嵌入国风穿搭、汉服文化,让传统与当代美学产生新的交集。这些现象表明,旧体诗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在以新的方式被重新激活、重新感知。

作为一名写作现代诗近四十年的诗人,我在六年前开始尝试旧体诗的创作。从自由诗到格律诗,这段双向的实践让我切身体会到:旧体诗中所蕴藏的“诗心”,从未褪色。相反,在这个信息爆炸、情绪过载的时代,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节制的自由”。

旧体诗的格律和平仄,看似约束,实则是一种节奏与美感的训练;用典与对仗,看似繁复,实则是语言与意境的淬炼。这种“减法诗学”的练习,讲究留白、节制、内敛。这种训练不仅关乎技艺,更关乎一种精神气质的培养。

写诗,不论古今,终究是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张弛之间的美学张力,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艺,也是一种哲学观:世界本不确定,情感常难言明,而诗,正是那种能把“说不清”的事物得以说出的语言形式。无论是现代诗还是旧体诗,都是我们寻找语言与精神契合点的方式,所不同的,只是路径与表现形式。

写旧体诗,不必拘泥于梅兰竹菊,也无需仿古雕饰,而是要用它来丈量、记录我们自己的生活。城市的孤独、地铁的疲惫、网络的喧嚣,甚至清晨窗前的一缕暖阳,都能被纳入古典的格律中,成为属于这个时代的诗行。

古人写诗,不为发表,也不为炫技。王维在山水间写诗,杜甫在战乱中写诗,陆游在孤独晚年中写诗。对他们来说,诗是活法,是精神的呼吸。他们活在诗中,诗也活在他们的命运里。

今天我们写旧体诗,不是为了“回到古代”,而是为了“重塑诗意”。在喧嚣中重新找回语言的温度,在浮躁中修复感受世界的能力,与千年文脉共振,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精神生活方式。这种“非实用”的美学训练,让语言重新成为灵魂的栖息地。

今天我们写旧体诗,是在进行“诗心”与“诗体”的双重重构,让古老的形式,照见新的生活。我们不是在“继承传统”,而是证明:我们本身,就是传统的延续。

诗在当下,活水长流。旧体诗不是博物馆里的瓷器,而是一泓清泉,它穿越时代的河床,流进我们的日常,流入我们的心灵。它仍然温热、鲜活,提醒我们如何在时代的喧嚣中,仍能开辟出一方属于诗意的天地。就像我在一首小诗《学诗偶得》中所记:

古调又逢春,诗心不染尘。

行间藏气象,字里见精神。

岂欲千秋事,宁为一点真。

源头泉水在,传示后来人。